物件構成的環保舞作《首映會─Premiere2.0》
6月
14
2012
首映會2.0(陳長志 攝,組合語言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5次瀏覽

演出:組合語言舞團

時間:2012/06/09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文 謝東寧

賴翠霜真是一個全能的編舞家,日前發表的舞作《首映會-Premiere 2.0》,竟然同時擔任了「藝術統籌與編舞」、「演出文本創作」、「服裝構成」、「影像拍攝剪輯/空間裝置」、「舞台設計與道具製作」、「影像及音樂製作」等工作,真是精力過人。這個以環境關懷為議題的作品,首版發表於2010年,今年的2.0進化版,同樣經由製作人,組合語言舞團術總監楊桂娟的媒合下,邀請了文字工作者周倩漪,擔任文本創作的協助工作。於是在文字文本的協力下,作品結構完整、段落分明,主題脈絡清楚,但是對於內容深度的挖掘,及因應內容所發展出來的肢體形式,似乎都還有發展空間。

觀眾陸續走進國家劇院實驗劇場,就看見舞者已經躺在三面式觀眾席,所圍繞的裝置作品舞台:地板是由廢棄光碟片鋪成,舞者身上綁著許多氣球,彷彿要隨著氣球及四散的保特瓶,飄浮在空中,而像鏡面映照地板的上空,則是一個破洞的透明塑膠布,暗示著地球破掉的臭氧層。然後在李斯特的鋼琴獨奏,及牆上各種自然界及「水」的影像中,舞者俯臥在地板的肢體慢動作,構成在這一片塑膠物質中,詩意但沈重的肉身掙扎,彷彿暗示人們將永生困在這些,永遠不會消失的塑膠堆中。

緊接著舞者陸續穿著由各種塑膠製品的服裝,及保特水瓶做成的箱子,大玩各種人們製造、消費、使用、丟棄保特瓶的單人、雙人及群舞,以及在過度消費的生活中,各種喧嘩的科技產品廣告、電視、電腦螢幕訊息,於是舞蹈對於環保的關照點,也從看得見的塑膠產品,延伸至看不見的資本世界之消費洗腦。譬如接下來,舞者也開始用電視廣告語言說話,並且滑稽諷刺只是用手勢、口號式的愛地球呼籲,或者用撕去的日曆,計算我們每一天吃掉的塑膠,甚至連嬰孩都逃不了的污染,然後一個滿身塑膠袋裝的舞者,在一座燈柱前獨舞,彷彿她已經被污染成一隻變形蟲怪物,不斷地蠕動。

也是用塑膠布鋪成的螢幕,此時影像出現在臺灣各地拍攝的污染畫面,舞者開始咳嗽、並紛紛不支倒地,然後影像畫面又進入海底世界,舞者化身海底生物,但連它們都逃不掉污染,背著塑膠背包動作。最後一段群舞,彷彿是人們最後的奮力掙扎,肢體動作自然、狂放,相當有能量,而這支激情的「最後之舞」過後,舞者全部倒地,此時天上的塑膠布,也突然落下覆蓋住她們,成為人類被自己生產的垃圾,所掩埋的一座墓塚。

舞作內容相當豐富,編舞家也相當巧妙利用各種物件,來發展、延伸主題,只是環境污染的主題,舞作大都只是描述現象,並沒有深究現象背後的原因,當然,此舉必然涉及政治,而這正是創作者無法躲在排練室空談,而必須介入社會(政治)的原因,否則,那也只是一種姿勢正確的泛泛之談(消費)而已(誰會反對「環保」?)。另外,是否發展適合其描述主題的身體質感、動作,也關乎舞者是否真的進入情境,而這也是編舞家可以繼續著墨之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
劇中孩童對「離婚」給予安慰,但對「殺人犯」卻施以排擠,兩者態度形成強大對比,同時也撐開幾個議題:為何有如此不同的態度?為何只用耳朵去認識他人?父母親的罪過,孩子是否該承接?甚至可以延伸討論媒體識讀。
8月
16
2023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6月
30
2022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6月
29
2022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6月
08
2022
瓦旦試圖奠基在真實且當下的觀察之上,持續創生屬於自己的當代語彙。於是乎在瓦旦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須擔憂文化標籤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只餘創作者的路將走得多遠,並且能走到何方而已。(簡麟懿)
4月
21
2022
除了少量的骨子老戲之外,更多的今人之作是一種現代議題的戲曲化表達,其內在的主題已經與老戲截然不同⋯⋯我並不認為「忠孝節義」的主題在今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我們需要找到價值本身與今日現實的媒合之處。(王逸如)
3月
0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