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搏大的微型戲劇《恐怖露營車》、《卡門》
7月
12
2018
卡門(臺北兒童藝術節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48次瀏覽
吳政翰(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藝術中的形式,不只是裝載內容的容器。有時,形式本身也會說話。

此次臺北兒童藝術節的節目中,有一「迷你小戲」系列,推出了幾檔極短篇戲劇。其中,來自法國的電木劇團(Compagnie Bakélite),帶來了《恐怖露營車》(La Caravane de l'horreur),全長十七分鐘,觀賞人數限制十五人;來自俄羅斯的暗影劇場(Theatre TENJ),改編自作曲家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的同名歌劇作品《卡門》(Carmen),全長只有六分鐘,觀賞人數僅限八人。就內容來看,這些戲若置於中型或大型劇場演出,以大場面來設計,並無不可,但有趣的是,這兩齣戲的演出場地皆在一輛窄小的中山堂廣場露營車裡,以極短的時長和侷限的空間來架構,打造了迥然不同的視聽風景和觀看體驗。

《恐怖露營車》就在一台露營車廂中演出。在人還未入場、戲還未上演之前,導演及操偶師奧利維爾‧哈努(Olivier Rannou)就坐在露營車廂前,蓬頭垢面,手持短刀,削著、吃著蘋果,舉手投足之間略帶挑釁,彷彿以生人勿近之姿,迎接觀眾,雖然並未真的形成威脅。十多位觀眾擠進了這座恐怖車廂中,比鄰而坐,空間狹小,燈光昏暗,與車外偌大的廣場及當天陽光普照的天氣,形成極大的反差。於是,在戲正式開始之前,便以空間的幽閉,營造了相當成功的開場氛圍。

全戲簡潔有力,沒有真人現身,亦無任何一句台詞,但仍約略可推敲出劇情,主要講述一名女子誤入了車廂而遭到歹徒追殺的過程。整個過程融合了光影、聲音等手法,試圖營造出詭譎怖慄的氛圍。燈光幽暗、晃忽,時而突變,時而全暗,時而再亮的時候,一旁多出了一道怪影;入場時,發下了兩支手電筒,一支剛好給了我,當下的我以為可以掌握探照,某種程度上握有了主導權,沒想到過了一陣子之後,手電筒開始失靈,頓時失去主導權的我,反而落入了創作者的陷阱,有那麼一刻,與劇中主角同時陷入了黑暗的危機裡;到了女人受害之後,車內一隅忽然出現了一個小螢幕,裡頭的黑白畫面所顯現的是現場的觀眾,彷彿暗示著下一位可能受害者,就在我們之中。除了光與影的交互使用之外,全場也充滿了各種聲響,包括了襯底音效、環境音、物件動作的聲音等,種種設計,不難看出編導營造懸疑氛圍的企圖。

更富巧思的是物件的運用。觀眾席前方,有一道長木板所形成的立面,就車廂空間而言,是車廂和駕駛座的隔板,但在演出內,這幾片看似樸實而簡單的木頭,形變成為戲中調度的主要場域,長邊或寬邊於不同時刻被當作場景中的地面,觀看視角亦隨之變換。地面上的物件,有車輛、樹木、墳墓等,周遭還出現了諸多動物,如熊、貓、狼隻等,甚至包括外部車頂上頭也擺了一隻烏鴉,這些不論移動中的或靜止不動的物體,皆為環境添了幾許生機,也為這戲中世界增加了些可信度。這諸多物件中,最令我激賞的是,以鞋子來刻劃角色:一對紅豔的高跟鞋,象徵了一位優雅的女人,從容不迫地原地踏步在蓋有草坪的輸送帶上,好似模擬著影像鏡頭裡行走的狀態;一雙骯髒的布鞋,象徵了歹徒,視覺上與前者呈現了強烈的對比。藉由高跟鞋踏步的清脆與布鞋踩地的沈重,表現了女子與歹徒兩人迥異的性格,以及藉由兩者步伐的變速,頻率快慢之間,呈現出兩人關係的緊張程度。趨近結尾,高跟鞋不再踏地,而是鞋跟翹起,橫放於地,布鞋每動一步,高跟鞋就移動一步,仍以象徵卻又生動的手法,呈現出女人被歹徒拖走的狀態。

與《恐怖露營車》相較,《卡門》不僅演出長度更短,而且形式更為簡單。在同樣的露營車廂內,前方擺著一個像是大型的舞台模型,幾根古典樑柱、紅絨布幕儼然搭起了一個小小的歌劇院舞台,充滿血紅色調。戲未正式開始之前,旁白就開門見山,將《卡門》關於愛恨情仇的劇情簡述了一遍。進入正戲之後,劇中人物皆以偶件來呈現,一樣沒有台詞,但配上了音樂、音效,以及細膩的操偶技術,讓整個場面活躍了起來。場面敘事中,精準地呈現了卡門與男人們的角色關係,由一個、兩個到多個,層層迭起;卡門搔首弄姿,搖動裙擺,男人們為之傾倒;時而燈光驟變,由明亮轉成暗紅,出現層層剪影,好似看見了真實的舞台效果,也為戲中的危機留下了伏筆。正當場面高潮之際,倏地,一把刀直直落下,同時瞬間幕落,令人驚呼,餘韻無窮。

《恐怖露營車》、《卡門》這兩齣微型戲劇,題材選擇及敘事策略截然不同,前者重懸疑,在觀眾全然不知情的情況下,引導觀眾循序進入情境,而後者是以後設的角度出發,直接先破題,再來觀賞這經典劇目如何被重新演繹。不過相同的是,兩戲以「小」的形式置換了「大」的看戲體驗,以偶件和小物的運用營造出層次無窮、富饒聲響的場面調度,讓人看到創意和驚喜之餘,也看到了戲中小天地的建構,更在敘事上同樣看到了鋪陳、層次、攀升及反轉等縝密架構。從小戲中亦可見得大戲格局的思考,從沙粒中亦可發現大千世界的奧妙。

《恐怖露營車》

演出|法國電木劇團、俄羅斯暗影劇場
時間|2018/06/30 11:40、2018/07/09 17:1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廣場露營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