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主講的一場seminar 《春之祭》
7月
14
2018
春之祭(國家戲劇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71次瀏覽
陳佳慧(社會人士)

一進場,好久沒看到這麼中規中矩的階梯座位配置,對照全暗的舞台,開演前完全看不到的舞台設計,充滿神秘感。

這次我也充滿實驗性(臨時起意)地帶了三位從未進過劇場看現代舞 ,加起來破兩百歲的觀眾初體驗。演出開始:

一個空臺。

全場燈亮至終場。包括觀眾席場燈。

展演者著紅色上衣便服。《春之祭》樂音出。

展演者一開始背台指揮,數小節後,面對觀眾指揮至終場。兩廳院掛的宣傳片段,無任何不實廣告,童叟無欺。職業指揮家當然不可能滿場飛躍,展演者立錐在虛擬的指揮席間,自持的不跳,不演,整場老老實實就只是「指揮」而已。

是的,就是那種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沒有嘛?」的展演。賭起氣來也可以嗆聲說這樣收我800那我也可以啊的那一種形式。說實話,場燈全亮時我真的抖了一下,因為我很擔心兩百歲的售後服務啊!

看著每一個人的指揮。閉著眼睛沉醉的指揮。音樂繼續,但瞇著眼停下來看著的指揮。指揮下場走進後台,留下一個空蕩蕩的舞台,但音樂仍繼續走著。從後台回來重新上台,但音樂模糊曖昧的指揮。音樂乍停,無聲靜默,仍投入的指揮。

指揮的意志,如何透過肢體向樂手傳達?這場不說話的學術發表會,大綱明瞭,分段清楚,沒有驚奇也不算有太多意外。破題,各面像討論發展,反向詰問,總結。

展演者轉身面向觀眾,全亮的觀眾席場燈,宣告觀眾已從被動觀看,轉化為樂手的位置。廣義的來說,觀眾也被賦予了角色,參與這場展演。換句話說,原先的觀眾,當下也被指揮反觀看了。而打破第四面牆,總是要付出代價的。畢竟台下/或台上?觀眾的任何反饋,即使只有視線與坐姿,都是拳拳到肉,展演者亦無從閃躲,這正面承受需要的力氣,恐怕不比滿場飛舞少。

當重複性累積到一定量,就進入下一段論述。樂音流暢無誤,但指揮身體擺動慢慢停下,瞇起眼凝視,接著靜靜離場,拋棄了場內的觀眾/樂手。觀眾直覺想問,啊現在是甚麼情況?觀眾並未犯錯卻遭到冷戰對待,如同樂手問指揮你到底要什麼?指揮反問樂手,你為什麼不懂我要什麼?無論是語言還是肢體,都還是會有溝通無效的時刻。這是設計,還是即興?會持續多久?總不會是行為藝術吧?

不過這是正經的論文體,不跟你賣弄玄虛。經過計算好的時間,你懷疑夠了指揮就回來了。音樂從模糊漸漸恢復明亮,在最後的樂音收束以前,來幾個有指揮動作卻完全無聲的小節。一樣濃厚的肢體張力,只是抽掉音樂,明明本質不變,卻瞬間荒謬起來,簡直像個玩笑。總結這先有音樂,才設計發展出指揮的展演,是個認真的玩笑,也是個中規中矩的seminar。

其實兄嫂臨時被拉進劇場是因為老母力邀證人見證賭局:看表演是坐監不是盡孝。演出後民調:嫂嫂覺得新鮮,哥哥回答演出很精彩,不過哥哥的身體倒是很誠實的從頭到尾坐立難安。整場無人睡著。老母發表評論:「一開始伊在模仿指揮,後來伊真的在指揮。」我頷首。接著老母反問指揮中途走掉我看懂嘸?不肖女假裝謙虛的回答說應該有看懂一點點(以下恕刪噴口水300字)。她不以為然的翻了個白眼,「恁這款人就是愛鑽牛角尖,想太多!那個阿督仔就指揮得很累,去後面喝水而已!」問老母這樣打賭算贏嗎?她哈哈哈哈笑了個老花枝燦爛而不答。

《春之祭》

演出|薩維耶.勒華
時間|2018/07/07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以薩維耶.勒華的《春之祭》為例,如果他沒有在跳舞,那大汗淋漓的他究竟在做些什麼呢?即便是使用目前仍盛行的「觀念舞蹈」來描述,編舞家們依然不完全同意。(李文皓)
7月
25
2018
如果我們去欣賞一場同步由功能俱全的機器擔任現場音樂指揮時,我們的感受又將如何?這一連串的提問其實已清楚顯示了編舞者的意圖,以及他創作的重點--刺激觀者思考,並對表演者和觀者的互動提出不同的想像空間。(張懿文)
7月
11
2018
編舞者黃大徽在外顯的沈默中,是否聽見了音樂。但這樣的思考,強化了音樂作為編舞者內心,以及整支舞作與編舞者內心/腦之間的關係。(劉純良)
6月
19
2018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