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藝術《藝遊台北探風采》
8月
28
2018
藝遊台北探風采(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2次瀏覽
余政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研究所)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為國內第一個專業說唱藝術團體,成立於民國七十四年元月,迄今已有三十三年的歷史,此次他們進駐剝皮寮演出為期一個月,用撂地演出的方式為歷史街區增添古色古香的感覺。

剝皮寮園區為萬華地區重要的文化資產保留,完整保留了清朝時期的街景,是鈕承澤導演拍攝臺灣電影《艋舺》的場景,一旁的青草巷與龍山寺一向都是國內外觀光客喜愛造訪的景點,老實說這裡的晚上人真的不多,但因這場表演,路過的人都願意停留下腳步,看一小段演出。

首先由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的團長王振全與剛果王子伊馮開場,演出一段《啞巴說話》(台語),伊馮就是二十年前與蔡振男一起拍維大力汽水廣告的黑人伊馮,光是他走出來就能聽見大家的笑聲,雖然伊馮說了一口流利的中文與台語,但這次他假裝是個啞巴不會說話,用手語與團長溝通,造成了許多誤會,看兩位相聲演員逗趣的互動表演,讓一旁的觀眾笑到不行。

第二段與第三段,分別是小朋友的對口相聲與竹板快書,團長介紹這是漢霖長期栽培的漢霖兒童說唱藝術團團員,只要有機會就會帶著他們到處磨練,小朋友們說起相聲有模有樣,可惜多多少少還是忘了詞亂了節奏,氣氛一下子冷了不少。接著第四段是由年輕團員琳達與仲威表演的《說英文出洋相》,講的是仲威喜歡上一個外國人,卻不知道怎麼用英文與他告白,決定請琳達幫忙寫一封英文情書,沒想到琳達的英文是中文直接翻譯,把原本的意思幾乎給扭曲了,結果不用說,當然是告白失敗了。其實筆者覺得這段挺好笑的,但是現場反而沒什麼反應,應該觀眾大部分都是年長者,用了英文所以幾乎聽不懂好笑的點在哪裡吧,也許這段放在年輕一點的族群效果會比較好。

最後一段,由王團長與資深演員趙中興同台演出,王團長手拿牛骨板要表演數來寶,感覺像是現編現演的詞,無論老闆(趙中興)出了什麼難題,團長都能用它作為數來寶的表演,雖然最後都會接到棺材鋪的一頭大一頭小,讓觀眾笑掉大牙,直到最後,老闆拜託團長好好的唱,好不容易團長給老闆唱了個美嬌娘,結果最後還是回到了一頭大一頭小,老闆也崩潰的結束了這場表演。

說唱藝術於清代發展興盛,許多表演形式在清代開始形成固定模式,有相聲、數來寶、說書、竹板快書、雙黃等,此次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藉由說唱藝術,在剝皮寮歷史街區帶領觀眾欣賞表演,就好像重回清代的街道,感受園區特有的文化風格,感覺非常之好。以駐點演出形式的撂地演出,為台北的舊城區增添更豐富的文化色彩,也賦予了景點更強的藝術生命,讓人們對於這塊土地的樣貌能有更深的情感。

《藝遊台北探風采》

演出|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
時間|2018/08/25 19:00
地點|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