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劇場的謙卑革命《Lab壹號:實驗啟動》
7月
02
2012
LAB壹號:實驗啓動(三缺一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2次瀏覽
鴻鴻

台灣現代劇場的轉捩點,就是從肢體劇場開始。蘭陵劇坊的第一齣戲《包袱》沒有語言,只有聲音,演員演人演沙發演路燈也演抽象的力量。雖然《荷珠新配》的古為今用和喜劇調性,引起了廣泛共鳴,但《包袱》是真正的革命,清楚標示了蘭陵和前行代以及同代劇場的最大不同,就是以演員的肢體訓練,開拓出劇場感官性、體驗性、空間性的多重視野。

當台灣劇場主流日益規範化時,這種視野成為邊緣與伏流。主流舞台上雖有許多演員出類拔萃,但靠的多是反應靈活和角色塑造,卻無助於劇場美學的持續開發。雖然後來也有小劇場以演員訓練為重心(如臨界點、柳春春近似鈴木方法的訓練,優與人子源自葛羅托夫斯基的訓練),但三缺一完全投身肢體劇場的《Lab壹號:實驗啟動》,展現紮實的訓練之餘,更意外帶有《包袱》的遊戲精神與庶民親切感。他們受到歐丁劇場的訓練方法啟發,卻完全在發展自己的一套。

這次端出的動物主題,迥異於兒童劇的外在模仿,反而回歸身體的重新拆解與認知。從人演獸、半人半獸、到演回人類,讓我們清楚看到自身的動物性,以及獵殺的社會規則──從豹獵殺羚羊、青蛙上餐館反被吃、到社會上的階級傾軋百態、戀愛的求與失,「動物」在劇中既是一種語言,也是深刻的象徵,從看似簡單的演員練習中、從看似搞笑的即興發展中,緩緩湧出。

這樣的劇場全靠演員的肢體控制,而三缺一的團員驚人的素質與默契,畢現長期集訓的能量。演出結構也頗有謀略,開場非常謙卑,很像工作坊發表,演員偶爾對觀眾開口,雖然看似自然隨性,卻字字到位,顯示飽滿的自信。這種謙卑的自信,讓觀眾可以非常放心地在空的空間裡,隨所有肢體的指引,進入千變萬化的情境當中。當工作坊逐漸發展成完整的段落,情境越來越集中,意旨也越來越不落言詮。當最後一位女演員(賀湘儀)全場狂跑追逐情人不果之後,失落地獨立在舞台上,其他演員漸漸靠近她身邊身後,伸出手來模仿游魚,讓她一轉頭即彷彿置身深海。這時,動物又成了內在心象的顯影,也綻放出動人的詩意。

後半的人類社會群像,多以集體行走來轉場,較顯單調;燈光的明暗變化也有點詮釋先行。在簡陋的場地從事素樸的表演,實可以向Peter Brook再靠攏一點──憑一個眼神、一個手勢、片刻屏息,世界即已天翻地覆。

三缺一創團以來的路向相當搖擺,從性別議題到自傳劇場到偶戲,但從「Lab壹號」的宣示,我們已看到了重新開始的可能。而這個開始已經累積很久了,這一晚在松山菸廠的呈現,讓我相信,「Lab貳號」不管要擺向哪裡,都是這群人生命路向的必須,值得我們緊緊跟隨。

《Lab壹號:實驗啟動》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12/06/28 20:00
地點|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東向製菸工廠2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Lab壹號》中形體探索之路尚未完成,但已可視為一部完整作品。演員動作本身的能量,動靜之間的節奏,視覺呈現的線條,獨角與群戲的量感調度,以及樂器和歌吟的收放點,都有相當的成熟度。這些元素令它即使沒有劇情、沒有角色、沒有所謂「佈景」、「高潮」,仍是一場好看的表演。(林乃文)
7月
04
2012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