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照老人生命的最後時光《奶奶與他的精靈》
9月
20
2018
奶奶與他的精靈(鞋子兒童劇團提供/攝影吳易蓁)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5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兒童劇面對的接受主體——兒童,創作者呈現的不應只是一個作品,還必須思量作品呈現當下,能與兒童產生什麼樣的審美交流、溝通對話;而審美交流、溝通對話的過程中,故事永遠是重要的。

站在兒童角度說故事,這便是兒童劇的特徵。可是要再釐清的是,所謂站在兒童角度說故事,並非指故事只能簡單幼稚,或者以童話敘說;當然,也不僅僅是只能以兒童角色為主角。

《奶奶與他的精靈》就是一齣不以兒童角色為主角的兒童劇,它寫實關照現在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獨居老人比例提高,老人必須學會怎樣安適生活,老得自在優雅等問題,就議題的敏覺度來說,在目前台灣兒童劇場仍不多見,殊為不易與可喜。

這齣戲一開始,會看到三個可愛的精靈:抹布精靈(造型似乎可以再明確一點,免得太像地墊)、掃把精靈與收音機精靈,以默劇肢體,自創的「精靈語」,在微光中進到奶奶屋子裡,將一幅奶奶的畫像掛到牆上,一旁的男性畫像,不言可喻就是比奶奶早走的另一半了。待燈全亮後,故事則進入倒敘回憶場景,回到奶奶過世前三天。奶奶去市場買菜回來了,只見她從觀眾席後方緩緩進場,沿路和觀眾打招呼,閒話家常,「我講台語你聽無否?」「喔,你好有禮貌,會跟奶奶打招呼。」……生活化的情境營造,適切的互動融入,奶奶的親和力在年輕演員何家妮的詮釋下瞬時籠罩全場,顯得可愛又有活力。

但這麼可愛又有活力的感覺,為何身體的姿態還是定型化的略為駝背,走路也刻意放慢?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現在的老人身體樣態,會發現即使年過七十,身體脊椎依舊直挺,關節靈活健步如飛的老人也不少,演員表演對外在客觀的模仿與彈性,於此成了可以再省思察覺的課題。

也因為抓住了可愛又有活力的氣質,戲中奶奶的生活日常,處處顯現一種平凡簡淡卻不致煩躁無聊無味。能把無聊日常轉化出趣味,當然少不了一絲幽默,所以我們看見了奶奶調收音機時,和看不見的收音機精靈互鬥吵嘴的逗趣;看見了奶奶切蘿蔔時,一片蘿蔔掉在地上,奶奶走去撿,一邊叨念著:「你以為你是輪胎喔!」獨處是如此,我們還看見了奶奶與鄰居相處亦是如此的應對態度,像是人際之間的潤滑劑,總給人帶來一點溫暖和微笑。

獨居的奶奶,煮蘿蔔湯時不慎打盹睡著,差點釀成火災,幸好有三個精靈的幫忙,避免一場悲劇災難。燃燒的火焰以光影戲表現,雖把戲帶到一點超現實的軌道去,然而用這樣的事件凸顯獨居老人生活存在的危險,也帶領兒童思考危機處理反應,仍有寫實衝擊的力道。

爾後奶奶的生活時光描寫大致是平淡順遂的,回憶與現實交錯著。思念分隔三地的三個小孩,在講電話時,會流露出想念、無奈,以及些許孤單寂寞。不過稍早還有一場戲描寫到奶奶曾失去一個孩子(以「弟弟」稱呼),這個孩子以造型略粗糙像未完工的白色執頭偶表演,偶的粗糙未完成也許是刻意,意指他的生命來不及長大發展成熟,因為他要求奶奶帶他去公園玩後,不幸發生車禍離世。奶奶的傷心,編導都刻意淡化處理了,可是淡化的同時,也沒有把奶奶如何堅強面對日後的心境轉折傳達清楚具體。再則,奶奶的丈夫進入倒敘的時空後也從未出現(連回憶意識中出現也無),於是我們不免推想,他是不是與奶奶結婚生下四個小孩後,就早一步過世了?那麼奶奶一人帶四個小孩的堅韌毅力,熬到三個小孩長大,母者的力量其實是非常強大可敬的,可惜編導忽略著墨於此,太平順的將情節推進往前,奶奶的心理情感刻劃,生命的厚度與韌性因此削弱了許多。

還要再商榷的是,這齣戲中倒敘退回的時間設定是三天,演出時利用撕去一張張日曆暗示,可是為何只是三天?內在的意義與情節的扣合,尤其是和奶奶心境的轉變似乎可以再更緊密有說服力一點。此壓縮的時間敘事中,最後交代的事件是奶奶人生中最後一次的生日,精靈們想辦法讓奶奶開心,為奶奶準備生日禮物。奶奶在驚喜中含笑又帶淚離去,故事收束,燈暗,三個精靈再次將奶奶的遺像掛上。

當三個精靈仍安居家中,彷彿依舊陪伴著奶奶,悲傷再次被輕描淡寫,這齣戲的溫情基調更顯鞏固。由此我們更可以猜想身兼編劇的何家妮書寫劇本的初衷,帶著理想化的溫暖情意,多疼惜不忍,遂不敢太殘酷的寫實,才會把那些辛苦磨難的傷心眼淚都摒除了。

《奶奶與他的精靈》

演出|鞋子兒童實驗劇團
時間|2018/09/08 14:30
地點|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