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的再思考與再想像《南洋情報交換所》
10月
12
2018
南洋情報交換所(柳春春劇社提供/攝影許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9次瀏覽
林冠廷(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在學生)

十九世紀末,日本政府於甲午戰爭中戰勝大清政府,並且在簽訂馬關條約後於臺灣展開為期五十年的統治。二十世紀三零年代,日本政府實施南進政策,積極向南擴張。臺灣因為其「帝國之南、南洋之北」的戰略考量,理所當然成為日本連結帝國與南洋的南進基地。然而,臺灣對於「南洋」一詞也因為其中間過渡的地理位置,有著更加若即若離的關係與記憶。

臺灣屬於南洋嗎?除了臺灣大學椰林大道上的大王椰子以外,臺灣曾經隸屬南洋的圖騰似乎已經隱褪甚至消失。那麼,南洋究竟在何處、是何樣?沙灘?棕櫚?叢林?痢疾?種種似乎都暗示著對於南洋的典型刻板想像。然而,在《南洋情報交換所》中,導演兼舞台設計的區秀詒試圖與觀眾保持如臺灣與南洋之間又近又遠的曖昧距離,以投影字幕、聲光音效、演員肢體,呈現兩種看似對立的南洋形象,刺激觀眾挑戰、思考並翻轉自己潛意識中的南洋符碼。

《南洋情報交換所》的舞臺以「島嶼、擂台」為設計發想,在一高起的平臺之上開設三個可以自由進出的洞口,而臺灣情報員(鄭志忠飾)與南島原住民(Ayam Fared飾)就在其中穴居而活。雙關性質濃厚的舞臺設計雖然富有新意,在其上也的確可以看見南洋多元面向的交鋒,但演出中後段即兀然垂吊的木板在一個大量倚賴肢體表演與投影字幕前進的演出中實屬遮蔽視線之龐然大物。而不清晰的劇情字幕、不同步的翻譯字幕等,也嚴重造成觀眾理解此劇的困難。舞臺設計雖然試圖創造多方南洋形象交流對話之場域,但缺失大得令人難以忽視,非常可惜。

令人驚豔與讚許的是《南洋情報交換所》中兩位演員駕輕就熟的肢體控制。此劇將代表帝國主義南洋想像的臺灣情報員與代表地方主義南洋形象的南島原住民放入二戰末期的南方島嶼。角色之間的語言隔閡使得劇情不得不以肢體表演推進。然而,開演時情報員封閉、疑懼的肢體語言與原住民開放、好奇的舞蹈表演在演員的精準控制下立刻形成鮮明對比,角色衝突也在缺乏語言的幽微處境下成功顯形並拉抬。當衝突攀升至頂點時,也就是情報員與原住民在肉搏戰後短暫合而為一時,兩位演員亦柔亦剛、收放自如的表演或許可以視為帝國主義與地方主義的和解與共存。在那個時刻,兩位演員就是南洋的思考與想像本身,曾經親密抑或陌生地分合,呈現的都是真實卻不單一的南洋。

開演時,黑色布帷內兩名演員跪行旋繞,搭配時起時落的閃燈與雷聲,帶領觀眾穿越風雨交加的海面,進入遙遠的南方島嶼。布帷拉起,情報員與原住民看似被永恆且孤獨地滯留在南方島嶼上動彈不得。在竭盡所能地靠近與分離以後,同樣一塊黑色布帷將兩者原封不動地封起,觀眾也退出遙遠的南方島嶼。南洋的思考與想像可能從來就無窮無盡,人們只能以永恆地再思考與再想像作為創造與回應,而新的發現又再激盪新的創造與回應——就如同《南洋情報交換所》中那些遙遠國度的典故一般。

《南洋情報交換所》

演出|柳春春劇社
時間|2018/10/06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匝繞、干擾、游移、片段種種手法,是為了說明歷史與地理的南洋「邊界」不可視與不可定錨?當真實隱於迷離中,連邊界都不可觸及,確實遑論歷史與政治的事實。因為未曾抵達,失去邊界的意義;因為敘事的眼光過於發散,每一個國家、每一段歷史,都成了注視下「他者」(紀慧玲)
10月
20
2018
《南洋情報交換所》以當代藝術跨界劇場,以當代藝術的批判性認識打開了劇場說書的自我滿足企圖,讓表演成為「身不由己」的主體持續再造過程,讓情報的解讀成為「名不留青史」的歷史解構意識。(許仁豪)
10月
16
2018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