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時代重新思考當代音樂的發展《無人音樂會》
10月
16
2018
無人音樂會(國家兩廳院、CCRMA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3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2017年臺灣大學的畢業典禮上,電腦資訊專家李開復的演講圍繞著AI人工智慧,並大膽的說出了他的預測:「未來十年的 AI 革命比工業革命規模更大,而且來得更迅速猛烈.....人類百分之五十的工作將被AI取代」。這應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科學、資訊蓬勃發展的二十一世紀必然得面對的現實。隨著人工智慧能夠運用的層面愈來愈廣,藝術創作與科技的關係成為了許多具有前瞻性、前衛思考的藝術家們熱衷討論的話題。一場名為”Concert of Machines”《無人音樂會》的演出,終於在2018年的台北上演了。這是一場實驗性質的、嘗試、摸索般的概念演出,試圖激起參與者的好奇與討論。雖然這樣一場很特別的音樂會與AI人工智慧並沒有絕對的關係,不過卻是完全仰賴科技,讓電腦程式、音響、機器「取代」人類成為音樂會的主角。

《無人音樂會》為2018兩廳院新點子樂展:「聲音方程式」系列演出的壓軸,此次新點子樂展由作曲家趙菁文擔任策展人,在三場系列演出中探討科技與音樂的微妙關係。這場演出由國家兩廳院與史丹佛大學音樂聲學電腦研究中心(CCRMA)合作,並找來導演張育嘉、燈光設計鄧振威、劇場空間設計黃廉棨等台灣劇場專家,讓此音樂會有著「音樂劇場」般的效果,融入了戲劇的元素。從實驗劇場的入口到劇場內,被佈置成像是高科技實驗室,煙霧朦朧的神秘空間中,全副武裝、身穿實驗室白袍的科學家(演員)們不斷穿梭來回,他們不只是視覺上的效果、靜態的道具呈現,而是直接進入了演出當中,與音樂、聽者互動。一場七十分鐘的演出,不用正襟危坐,而是在劇場中設置了數塊幾何圖形的平台,觀眾可以或坐或躺,甚至可以隨意走動;一場「音樂會」聽眾不再是被動參與,而是主動的進入到表演的一部份。觀眾被三十二顆揚聲器環繞包圍,直覺的進入到聲音當中,構成了所謂的3D放射狀沉浸式聲場。進一步說,實驗劇場共安排放置了四階圈共三十二顆揚聲器(頂圈4+斜上圈8+耳際圈12+地面圈8),整場演出便是透過環繞音響而產生的效果,讓聽眾融入不同的音場中。

瑞士音樂家夏佛(Chris Chafe)創作的《番茄五重奏》(Tomato Quintet)(2007),為一聲音裝置作品,音樂家利用電腦紀錄了一籃番茄在十天內成熟的過程,並將數據轉換成聲音,使用類管風琴的合成音色,將十天的番茄成熟過程轉換成十分鐘的「音樂」。整首作品大致上是由突然拔高的音頻彼此交錯,象徵著番茄成熟期間二氧化碳與其他氣體大量溢出的瞬間。配合著音樂的內容,在演出開始之前由實驗劇場絲瓜棚(張力索式頂棚)由上往下、降下了幾籃裝滿番茄的簍子,並由「白袍科學家」發給在場的聽眾。聽眾可以一邊品嚐番茄,一邊聽這首番茄五重奏,不知不覺中讓自己好像成為、參與了番茄成熟過程中的一部份。

葛蘭佐的(John Granzow)《3D像素之歌》(Vox Voxe)(2014)則是相當具象的呈現3D列印機運作時的機械聲響。劇場內現場擺放了一台3D列印機,並利用即時錄影的方式將影像投射在劇場牆壁上,透過環繞式揚聲器播放的,是藉由電腦軟體重新整理與處理後所得的機械式、無音高的3D列印機聲響。此首作品與音樂會開場的羅佩茲(Fernando Lopez-Lezcano)《機器之歌》(The Hidden and Mysterious machinery of Sound)(2015)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音樂家同樣透過電腦程式軟體合成了一種虛擬的、想像的機器聲音,呈現像是時鐘、齒輪運作時的聲響。十幾分鐘的時間內聽眾彷彿被機器包圍,直覺的體會了機器的孤獨、不諳人性與冷酷,劇場內特別設計的燈光與音樂配合著,增加了機械性的語言。

演出中比較特別的是兩首由團隊共同創作、設計的聲場呈現:《聖索菲亞大教堂聲場:聲音肖像》(2008)、《苗栗功維敘隧道聲場:火車回憶錄》(2018)。前者為史丹佛音樂聲學中心與史丹佛藝術史學系合作,透過數位科技錄製聖索菲雅大教堂(伊斯坦堡)的聲場,並找來Cappella Romana合唱團於史丹佛大學音樂廳演唱、錄製拜占庭時期教會音樂,透過電腦後製加工,將合唱團的聲音加上聖索菲雅大教堂的聲場,模擬教堂中的效果與其場地特有的共鳴。製作單位試圖在演出當下,透過精密計算過的三十二顆環繞揚聲器,將實驗劇場變成聖索菲雅大教堂那挑高、圓頂的大廳,讓聽者得以於中世紀的吟唱聲中,神遊、超脫於那遙遠的東方世界中。後者創作概念基本相同,製作團隊親到苗栗功維敘隧道內錄製聲場,演出當下彷彿帶領聽者穿越時空,來到日據時期的功維敘隧道內,表演最後從遠方傳來的隱約火車聲,讓實際的聲場中多了來自聽眾的浪漫想像。

《無人音樂會》探討了科技與人性的關聯,並預示了當代音樂的走向。其實早在二戰結束後、1950年代左右,歐洲就已經興起了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ète)風潮,法國音樂家皮耶.亨利(Pierre Henry, 1927-2017)與皮耶.薛費爾 (Pierre Schaeffer, 1910-1995)於此時開始了具象音樂的創作、推廣,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2007)也留下了大量實驗性質作品。在1992-93年史托克豪森完成《直升機四重奏》(the Helicopter String Quartet)後,大致上已將現代音樂推向一個複雜的巔峰,之後的音樂創作漸漸的回歸到傳統的形式,大膽、激進的風格慢慢成為過去式。史丹佛音樂聲學中心的《無人音樂會》(或者也可稱為揚聲器音樂會)無疑找到了當代音樂的另一種可能性,借助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定能玩出較二十世紀中、後期更新奇、令人耳目一新的創作。不過當程式碼多於音樂必須的感性,當數位計算取代人性溫暖的構思,音樂是否還保有它的本質呢?音樂究竟只是單純的聲音排列,還是必須經過藝術化的設計與詮釋?《無人音樂會》是「音樂會」,抑或只是科學上的聲學實驗呢?

「AI無法感性自由創造,不懂美,不懂幽默」,李開復博士在演講中不只預示了AI時代的全面來臨,更智慧的加上了結論。不論科技如何推陳出新,藝術的感性價值將是永遠無法取代的。

《無人音樂會》

演出|3D放射狀陣列聲源技術/史丹佛大學音樂聲學電腦研究中心CCRMA
時間|2018/09/30 14:0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演出中,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四位音樂家之間的互動和默契;張善昕領導精神不言而喻,與西本佳奈美的音樂表現力和情感表達能力成為整個演出的靈魂。黃子維和蔡弦修則是很好地配合小提琴家,為整首樂曲鞏固演奏力場。倘若其中一人受到環境變化,在舞台上思緒飄移、發出了與排練時不同的聲響時,其他人是否能即時接住,適度調整演奏技巧,來達到團隊心目中的平衡聲響?答案肯定少不了「靈活性」……
3月
19
2024
兩人合作上的從容自信,讓人深感舒適愉悅。這使得觀眾在接下來長笛獨奏之費尼豪(Brian Ferneyhough)《卡珊德拉夢之曲》(Cassandra's Dream Song)體會到什麼是嗆辣的反差。這首新繁複風格的樂曲,使獨奏家埋首於樂譜,如火如荼地跟作曲家進行跨時空對談,但無法理出頭緒的觀眾,礙於困在座位上無法逃脫,產生無法「讀懂」任何語彙的急躁:孩子扭頭窸窣、大人拾起手機。而普里米亞尼(Leanna Primiani)《未決,給短笛/長笛與電聲》(Uncertain for Piccolo/Flute and Elextronics )更是另一挑戰,相比齊賓《第一號音樂會快板》(Concert Allegro No. 1)有夥伴加持,句法銜接清晰、整體融洽合一的表現,《未決》預錄好的電子音樂隨著秒數播放,有別於真實樂器的互動,長笛家追趕拍點的吹奏不如先前悠閒,加上擴大機出來的聲響乾扁,長笛音色受之影響也漸漸少了靈活的光輝,顯得有些落寞。
3月
11
2024
在二人之間,周善祥的演奏尤其令人驚艷。他不帶一絲仿古風格,而以現代的句法演奏,彈起維也納古典主義的莫札特卻渾然天成。例如,在K. 305第二樂章變奏曲,他指尖下的音符及樂句連綿不止,色彩近乎浪漫主義;最後一首K. 526第二、三樂章則在小提琴與鋼琴的共同線條之外拉出精巧旋律,再度展現他高超的多聲部處理能力。另一方面,卡普松承襲著他招牌的溫暖音色以及濃情樂句,用有些過度深情的方式演奏,慢板樂章尤其;這雖在末兩首的K.481、K. 526有動人的情緒堆疊,但在E小調K. 304第二樂章則稍嫌濫情。此外,他也穿插嘗試質樸的古典風格,使用減少抖音、音色平實的奏法(如K. 380),這則顯示了他自由嘗試多樣方法、隨興而至的詮釋思維。
3月
04
2024
鋼琴合作家的彈性表現在不同的時機,即使面對同一首樂曲,當合作對象從聲樂轉為器樂、遇上不同音樂家各自的詮釋想法,大家對音樂的期待不同,造就了合作間的無數浪漫與挑戰。《漫遊歐陸》為長號與鋼琴之間的對話,除了瞥見銅管樂器與擊弦樂器如何協和共存,更展現了聽覺與氣息間的眉眉角角。
2月
08
2024
年節將至,在廣大的餅乾禮盒之中,我將歪腦筋動到關注已久的起司禮盒,那些禮盒填充了主廚精選的肉乾、水果或堅果,供人搭配食用,繽紛多彩的食用搭配技巧讓小小一塊起司誕生絕妙的味覺宇宙。《伊比利之味》曲選法籍、俄籍作曲家詮釋「西班牙風貌」的聲樂作品,靈感藉由實驗、複製與再現,最後於西班牙作曲家作結,藉流傳當地古老民謠譜曲,探索出深邃的音樂能量。
2月
06
2024
當眾樂器發出聲響的一瞬,舞台上的人們僅有一個目標,那便是將音樂發揮到最理想的狀態。《迴旋匈牙利》來自「黃俊文與好朋友們」,當中純擊樂與純絃樂的兩首室內樂曲帶給聽眾不同滿足,令人醉心於室內樂的美妙存在。
1月
24
2024
演奏會開頭以《夜深沉》拉開序幕,林瑞斌將京胡曲牌重新移植,編製為中音加鍵嗩吶獨奏與鋼琴搭配之版本。可以在曲間聽見傳統戲曲夜深沉中嶄露楚霸王項羽哀戚的經典樂句段落不斷重複,同時設置時不時閃爍的藍色舞臺燈光,帶入即將面臨亡國深沉的氛圍;伴奏鋼琴以爵士形式的編曲配置,透過更加當代的語彙結合東西方元素,以展現虞姬歌舞的情景,並給予本曲復古又優雅的面貌。
1月
23
2024
要說反田有一項當年賴以致勝、並不斷延續至今的技藝,我想是他「修辭」(rhetoric)的詮釋技巧。若說音樂是一種語言,那麼樂譜就像是一張充滿空白與間隙的講稿,等待著朗讀者/演奏者的想像、填補以及實現。
1月
12
2024
身為室內樂的一分子,除了能夠傳遞自身散發出的能量,更需要在專注且主動的聆聽下,誠懇接收搭擋的聲音與情感,並具備影響他人的能力,鼓舞彼此繼續在音樂裡前進。
1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