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歐洲詩意,少了亞洲真實《金龍》
8月
06
2012
金龍(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7次瀏覽
鴻鴻

《金龍》是一個具有鮮明「新文本」特徵的劇本,也就是──不但是為了劇場演出而寫作,而且真正的意圖,要在演出時才能全盤體現。透過演員和角色身體與身份的錯置,希梅芬尼高明地把真正的主題留在表演上:演員跨越性別、年齡、種族、性格、甚至人我界線的扮演,喚醒觀眾普世的同理心──換個位置,我可能就是別人,別人也就是我。在台灣的製作,由於演員集體年齡相當接近,可惜喪失了演員與角色年齡落差的層次。不過倒是提供一個機會,把這個兼容歐洲和亞洲角色的劇本,倒過來看。

由於劇作家把多線故事切成零碎片段,以不斷的蒙太奇跳躍,鋪展出時而斷錯、時而延展的詩意,為求觀眾容易辨識,所有的人物關係和性格,便難免刻板。包括刻板的男女關係、刻板的親人關係、刻板的階級關係。最刻板的,莫過於劇中對亞洲人的認知──懷著夢想偷渡、在異鄉苟且營生、無論多悲慘也要落葉歸根……而亞洲人與歐洲人的互動,只有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為了描寫當代的全球化流徙現象,卻援用過時且片面的情境,西方觀眾或許無暇計較,但當這些亞洲人都是由東方演員扮演時,則真實感不足的罩門畢露,即使用了精彩的寓言(蟋蟀與螞蟻)也無法迴避。

(反例不勝枚舉,比如大家較熟悉的電影:土裔德國導演法提阿金的《天堂邊緣》或英國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的《美麗壞東西》,都對當代移民有更具層次的描繪。)

而為了一再拾起斷落的故事線,情境、語言必須不斷重覆與延長──這是希梅芬尼的絕活,詩意也往往如此激生──不過,越到後來,越造成節奏拖沓與停滯。導演提爾曼寇勒運用了許多喜劇與遊戲手法,有助於在情調上變奏,但時顯矯枉過正。例如垂死少年幻見的故鄉家人,以誇張醜怪的方式呈現;或是演員互推扮演角色的換裝趣味,都有讓主題走調之嫌。

但整體而言,導演、設計、和演員的表現都有可觀之處。簡潔的舞台(一道平台與其前後緣)、簡單的道具(一個大鐵皮桶和許多鐵盤),在活力充沛的表演、與變化無窮的調度之下,饒富深意。像是一開始移民少年被放在鐵桶裡,眾人圍著他轉,暗示了犧牲的意涵。許多轉場不盡只是俐落切換,而利用演員情緒和位置做了巧妙的連結,努力維持了整齣戲內在與外在的流動。

在跨文化的表演轉譯上,也有幾處神來之筆。扮演亞洲落難少女的男演員,忽然哼起原住民的歌謠;還有少年死後,眾人念菜單的聲調突然變成度亡經;這些都提供觀眾以在地經驗將題旨再作延伸的可能。

為了填滿偌大的松菸空間,演員的能量有時易放難收,但清晰自然的口白與不仰賴麥克風的音量,仍值得喝采。李承宗現場手風琴與小提琴的音樂/音效演奏,則與整體視覺共同構成了微妙的氛圍,也當記一功。

《金龍》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2/08/5 19:30
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熱貓劇團忠於《金龍》原著幾乎全文搬演可知,他們的野心並不在劇本文本而是表演文本上,或者說是更聚集在導演手法、演員、背景、道具等等形式上下功夫。(林子策)
12月
30
2014
德國導演來台,花一段時間和演員們共同製作出一個以兩者間關係為題的戲——比起邀集世界劇團獻演,這樣的活動顯然「耗時耗力」,但除了激盪出新的實驗之外,我想,對台灣不大的劇場界,應會留下更長遠的影響——對演員、觀眾、場館、劇團,乃至整個產業的經營模式,都必產生交流。(黃心怡)
8月
29
2012
黃香  
小伙子被拔了蛀牙疼痛難當,一路哀號著環繞整個觀眾席跑了一圈,身體的痛和心裡的苦都凝結在他/她尖細的喊叫聲中,觀眾不見其人只聞其聲,吶喊由近而遠再由遠而近,讓人有些焦躁不安,而不安正是激發反思的良方。這是李劭婕所飾演的眾多角色之一,她的肢體收放自如,聲音變化層次微妙,是全劇表現最為突出的演員。(黃香)
8月
20
2012
雖然節目單、文宣中不斷出現本劇「全球化」重點字眼,但筆者有不同的意見,細看劇本中不斷出現「螞蟻與蟋蟀」寓言,恐怕才是其文本背後,關於「階級」問題的真實。(謝東寧)
8月
06
2012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