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台灣的碎裂與同一《拉提琴》
11月
26
2012
拉提琴(陳又維 攝,創作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9次瀏覽
吳孟軒

一九八七年,台灣從高壓威權的統治斷裂地進入到毫無限制的社會情境,至今二十五年間面臨了非由歷史演進堆疊出的「自由」,道德及傳統在影像和光纖中一一瓦解,人們在金錢與消費裡尋求立即的感官慾望滿足,卻也在創新多元中經歷毀壞和憂慮。台灣人透過各種便利的媒介,擷取了各式各樣的素材進行無所不在的日常生活表演,也因此形塑出滿載但過盛的「感動」現象。

在此劇中,劇作家透過劉三與史文龍的對話指出,無論是「在攝影機前極盡揮灑之能事,向世界哭訴屬於他們私密的悲傷」,或是「感動時在網路上大按其讚」、「憤怒時在網路上大搞人肉搜索」,「感動」已充斥在當代社會的各個角落。這些「感動」本身廉價又脆弱,卻能夠繫起自工業社會發展以來越來越疏離的人際關係,成為人們行動的樞紐、與社會的連結,甚至是個體存在的原因。「感動」讓所有人都在說話,說話也創造了更多「感動」,但就如同序場中不斷打岔的女子,人們說話是因為不想聽話。人們在現今面臨的已然不是劉三父母所經歷的實體威權壓迫,而是處處可見的高漲情緒與聽不清楚內容的眾聲喧囂。

在這些嘈雜的聲音中,卻隱約顯示了台灣的價值指向:對「英雄」的矛盾心態。劇中的史文龍是一典型的台灣「英雄」,白手起家但透過才能與個人魅力在政壇上平步青雲,對台灣的貢獻與金錢、權力、性相互交織,以力量撐起了台灣同時也成為台灣最骯髒的那一面。史文龍與史豔文疊合的隱喻除了「民族救星」的連結之外,劇末所有角色望著大門等待史文龍走進的意象,更呼應著台灣人希冀「英雄」來解決自身難題的渴望;然而,台灣政府對於史豔文反覆不定的需求,及劇中各個角色對其諸多的辯證與質疑,卻也透露了台灣人的「英雄」在各種語言交鋒下不斷地伸縮變形,時而崇高時而齷齪,形成了多重曖昧的流動形象。

另一方面,「英雄」與「父親」的形象不謀而合,皆是強壯男人的象徵,而解嚴後形同「弒父」的台灣政治發展雖讓威嚴的父親消失了,但人們對父親的需求仍然存在;即便劉三已不復對父親的記憶,其腦海中卻深植著如「穿著和服的吳鳳」等多重殖民統治者混雜的父親形象。劇本也透過「吳鳳」的獨白,指出解嚴後資本主義的發展正是延續了台灣長年被殖民的歷史位置。故即使媒介自由、感動橫行的台灣進入了真假難辨的「後感情年代」,台灣人的「深層心靈圖像」仍因父親的消失,而一致地指向對英雄的深切需求。

《拉提琴》以妙語如珠的台詞、似通俗劇般的俗爛表演、拼貼混亂的風格化形式,以及處處可見的疏離劇場手法,敏銳犀利地描繪出對當今碎裂又同一的台灣現況。觀眾於捧腹大笑時仍能感受到一股撞擊心靈的強烈力道,並得以在資訊迅速來去的當代社會中反芻此既真切又疏離、赤裸又荒謬、幽默又悲哀的作品,以及與其緊密呼應的當代台灣。然而,在高溫深切的關懷下,劇作家也透過了種種對自身疏離的自嘲,將此作與自身也巧妙地置入了虛實交錯的「後感情年代」之中;因當赤誠在這個時代也成為一種表演時,再怎麼疏離也無法置身事外了。

《拉提琴》

演出|創作社
時間|2012/11/0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演員們說故事的同時,觀眾卻已無暇體會情節意旨,使得全劇觀來如陷影霧,劇本立意雖深,但文藝傳播與接受的兩方卻有著難以適應地落差。關鍵在於編劇也拉了一回提琴。(黃佳文)
11月
20
2012
黃香  
真正的革命者都有一顆溫暖的心;真正的喜劇家都有一副熱心腸。冷伯紀蔚然的心猶然熱,即便他不斷用連珠砲的對話以及乖張的人物讓觀眾狂笑,對現實尖銳的批判與嘲諷背後,深藏著其人為文以載道的初心。(黃香)
11月
19
2012
《拉提琴》的語言明顯超越了肢體的表演。儘管幽默的語言搏得滿堂歡笑,其實對筆者而言反而是形成了一種支離破碎、難以連結的痛苦,如同主角的迷失,也如同現代人的處境。(黃慕薇)
11月
19
2012
編劇將現代社會亂象藉由戲劇魔幻呈現,犀利且直率的台詞讓整部戲不拖泥帶水,搭配上深厚演技堆疊出情感交織及擁有豐富肢體語言的厚底子演員,而獨具巧思的舞台設計及夢境影像劇場化的快節奏流暢編排,讓我第一次看台灣全新創作舞台劇留下了美好印象。(王思婷)
11月
14
2012
我們仍與紀氏幽默挑釁纏鬥,但目標業已模糊,我們摸不清是敵是我,孰真孰假,在夢境與真實交織的迷霧中,我們高舉武器試圖殺出一條活路,卻在抵達出口時發現,終點原是起點。(黃心怡)
11月
13
2012
這種以夢境的虛擬,來反應的社會現實,卻博得觀眾如潮的笑聲,筆者不禁要問,觀眾在笑聲中,究竟只是發洩?還是真的可以如劇作家所願「向布萊希特致敬」,在疏離中思考呢?(謝東寧)
11月
12
2012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