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最美的聲音《NSO2012上海音樂會》
11月
29
2012
林以信(NSO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97次瀏覽
李鵬程

儘管是首次來訪,大陸樂迷們對於NSO這個名字其實早已熟悉。不過,「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在這裡是不能被接受的,我們必須叫它另一個名字:台灣愛樂樂團(Taiwan Philharmonic)。多年來,大家通過各類新聞報導得知這個樂團成績斐然,特別自前年呂紹嘉接任音樂總監後,從曲目到風格等諸多方面都往前邁了一大步。於是樂友紛紛讚譽NSO是亞洲一流樂團,更有好事者排出中國十大交響樂團,NSO綜合得分遠遠超過大陸諸多樂團,僅位於香港管弦樂團(HKPO)之後。

此番大陸巡演,先後經過上海、無錫和北京三座城市。三場音樂會一張曲目單,清一色浪漫主義民族樂派:柴科夫斯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葛拉祖諾夫的《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德弗札克的《第九交響曲》。乍一看如此和諧的曲目單,差點誤以爲他們是要和全國人民一起喜迎中共十八大。翻閱NSO計劃的2012-13樂季曲目表,不乏二十世紀新作及其它特色曲目,抱怨之餘只好期待他們下次來訪帶點新鮮的。

11月2日晚,NSO在大陸的第一場音樂會在東方藝術中心上演,這個位於浦東的音樂廳算是上海演奏交響樂效果最好的場所了。雖然剛剛經過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連續兩晚的洗禮,樂迷們還是帶著略顯疲憊的耳朵坐滿了東藝音樂廳,NSO的吸引力可見一斑。不過,這股吸引力源自高期待。

大陸樂團的銅管是出名的糟糕,相比之下,NSO的銅管組顯然要優秀不止一個檔次。可惜,本場曲目的感人處都在木管組,吹巴松管和單簧管的幾位女士大概還有點水土不服,數次大煞風景。開場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是低音管和單簧管的獨奏,《小提琴協奏曲》開篇也是這兩件樂器協奏,到了《第九交響曲》第二樂章還是木管組呈示那首憂傷的〈海華沙之歌〉,聽這些段落時我一直捏一把汗,因爲無法預料她們下一個錯音會在哪裏出現。

假如把整場音樂會比作一場足球賽,NSO顯然屬於慢熱型運動員。或許是呂紹嘉指揮刻意控制,《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曲過半還是給人放不開的感覺,表現家族鬥爭的展開部綿軟無力。幸好,到第二展開部時演奏家們真正爆發,提琴卯足了勁拉,長號憋紅了臉吹,此時方顯出一流樂團的丰采,這種狀態帶到慢板尾聲,絕對稱得上雍容大氣。

不曾想,林以信也是慢熱型獨奏家。短短第一樂章還沒過去,便已出現數次不該出現的失誤。至柔媚的第二樂章,林以信終於肆意放浪起來,尤其在華彩段大片的複調織體中表現出色,末樂章更是展示出這位茱莉亞提琴家的超凡絕技。最令人讚歎的是,在他點石成金般的弓法中,葛拉祖諾夫這部俗不可耐的平庸之作竟能放射出如此耀眼的光芒!

下半場的《第九交響曲》是重頭戲,也是演奏家們再熟悉不過的作品。呂紹嘉背譜指揮,在聲部銜接、旋律分句、音響布局等方面處置妥當,但也患了許多演奏家的通病,即對於太熟的曲子已然失去了認真對待的激情。這種浮躁心理在第二樂章的引子中一覽無餘,朦朧細膩的和弦被草草應付過去,從ppp到f的力度變化毫無體現。末樂章的演繹最爲精彩,到了最後的多主題交織處,各聲部竭力嘶喊,多虧呂紹嘉一次次辛苦地把他們拉回來,才保證樂隊未在頻繁的調性和力度轉換中迷了路,整體音響在張弛有度的完美狀態下推向高潮。

個人認爲,這場音樂會最出彩處在於加演曲目。

上半場,林以信拉了一首自己根據台灣民歌(編按:歌仔戲)創作的小提琴獨奏曲。以小調民歌的五度音爲基礎,從東方古老的旋宮轉調,到西方現代的微分音,民歌曲調在學院式的邏輯音響中縝密發展。中段轉而在D、A兩根空弦上飛舞的五聲音階,隨即又在迷離的顫音複調中散落一地。試問當今華人樂壇,還有哪位提琴家能寫出如此精妙的小品?感謝林以信,他的音樂是整晚唯一一首當代音樂,它比那些懷舊的浪漫曲調更能直擊我們的心坎。

下半場加演了一首德弗札克的《G小調斯拉夫舞曲》(Op.46 No.8),最後又返場一首蕭泰然的《福爾摩沙的天使》,道了聲晚安。NSO與這位台灣老一輩作曲家情誼頗深,他們不僅在世界各地演奏蕭泰然的浪漫曲調,還在《樂典》系列中,爲他的協奏曲錄製了一張專輯(MD005)。儘管這位「台灣的拉赫曼尼諾夫」所寫的音樂屬於上一個世紀,但他留下的《福爾摩沙交響曲》、《啊!福爾摩沙——爲殉難者的鎮魂曲》以及這首《福爾摩沙的天使》必將世代傳唱,因爲台灣人能從這些音樂中聽到自己的苦難。而當年蕭泰然冒著風險爲台灣民主運動記下的每一滴音符,如今都在更加包容的政治文化環境中得到嘉獎。

想起龍應台在《大江大海》一書中說的最後一段話:「我不管你是哪一個戰場,我不管你是誰的國家,我不管你對誰效忠、對誰背叛,我不管你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我不管你對正義或不正義怎麽詮釋,我可不可以說,所有被時代踐踏、污辱、傷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

如此看來,NSO此行帶來的民族樂派曲目中,有柔情,有仇恨,有流離,更有認同。這是美麗島最美的聲音,期待他們下次再來。

《NSO2012上海音樂會》

演出|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2012/11/02 19:30
地點|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