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向曙光的冒險之旅《未竟之業》
12月
11
2012
未竟之業(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33次瀏覽
陳佩瑩

睽違五年,由亞莉安‧莫虛金(Ariane Mnouchkine)所率領的法國陽光劇團再度來台,這回新作《未竟之業》,改編自凡爾納小說《環遊世界八十天》。訴說著一九一○年代,有一群人透過電影實現教育理想的故事。電影中的人們乘著「癡望號」遠渡重洋,拋棄舊有的一切,在混亂中建造一個美麗的新世界,盼望「這個世紀會是人類至今所見過得最美好的世紀。」而電影、劇場、歷史三者之間環環相扣,使得「戲中戲」錯綜複雜的劇情互為指涉,精彩萬分。

在片場舞台上,演員利用克難的布景、道具所營造出的想像空間,以默片對嘴的方式,配合字幕表演,呈現出一股莫名的滑稽感。就連字幕投影的形式也運用各種不同的可能性,令人在換景之間同時也期待字幕的驚喜。至於音樂方面,善用古典樂烘托劇情,以及音樂家尚賈克‧勒梅特的現場即興演奏,將各種聲響玩到極致。

「戲中戲」裡,眾演員時有失控的情形,玩興大起地將教育片演成荒謬劇,仍無損於他們優雅與從容的線條。近三十人大堆頭的演出,需要大量的妝髮與布景快換,但節奏仍拿捏得相當緊湊流暢,值得嘉許。在鏡頭之外,每當劇中人遇到風雨交加、寸步難行之際,則有工作人員忙碌地在後頭拉衣角、製造飛鳥經過、下雪、下雨等效果,令人不由得有種既投入又疏離的荒謬感。整體而言,這是一場目不暇給的感官饗宴。

其中由Juliana Carneiro da Cunha飾演的攝影師嘉碧葉,她可以說是劇中的靈魂人物,詮釋起來絲絲入扣,令人捨不得離開目光。至於另一位Eve Doe-Bruce女扮男裝飾演「癡望」休閒餐廳老闆菲力,則相當靈活,具有渾然天成的喜感。此外,在攝影師嘉碧葉與助手托瑪索兩人玩吊籃的靜謐時分,簡單的情感流動,更顯真實,為豐富的狂想之旅留下一些空白。

生命猶如一趟冒險的旅程,劇中人堅信「癡望號」開闢了一條偉大的航道,彷彿嶄新的未來就在眼前。各形各色的販夫走卒,亦或是男人與女人,對於新世界的期待有所不同。男人提出自由、平等、博愛,而女人在意的僅是簡單的人道關懷。劇中西蒙受到艾米爾慫恿前進澳大利亞尋找黃金,卻一再忽視妻子瑞雪身體虛弱的事實,直到瑞雪在冰天雪地裡凍成冰雕後,才懊悔不已。從「淘金熱」之中即可窺見一路上人們的貪婪與軟弱,以及女人的聲音受到忽視。大自然的力量尤其凸顯出人類的渺小,人們小至爭吵、拉扯,大至分裂與戰爭,其實都是源自於一己的私慾。

在演出高潮迭起,捧腹大笑之餘,不禁令人深思,劇中混亂的時代背景何嘗不是當今世代的寫照呢?如同劇末一景,眾演員聚集在岸邊,字幕寫道:「在這些晦暗的日子裡,我們有一個任務……要為那些在黑暗中漂泊的船隻,帶來一座燈塔固執的微光。」陽光劇團以史詩般的劇作再次提醒了我們看待人生的角度,以及心中所抱持的信念與熱忱。在這個資訊爆炸、貧富差距、天災人禍頻傳的時代,保有玩心、勇氣與盼望,面對人生眾多的關卡與荒謬,《未竟之業》為我們的視野提供了一個新的詮釋,點亮心中的明燈!

《未竟之業》

演出|法國陽光劇團
時間|2012/12/07 19:00
地點|兩廳院藝文廣場帳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黃香  
舞台上眾多演員群策群力、集體創作,徒手打造電影幻境,觀照呼應的正是舞台下陽光劇團本身的歷史:四十多年前他們赤手空拳,在巴黎近郊一個沒水、沒電、沒暖氣的彈藥工廠裡,勞動、創作、生活,堅心要建立一個劇場烏托邦。(黃香)
12月
20
2012
暌違五年的陽光劇團,這次帶來高潮迭起的一場華麗的冒險,在小小的閣樓裡把歷史、片場和劇場緊緊結合,探討戰爭、殖民;在愈趨緊繃的局勢的時間壓力下,當所有現實都逆反而仍然堅持,這或許也是陽光劇團一直以來想要「為大眾做戲」的美好堅持。(劉崴瑒)
12月
18
2012
這樣充斥著道德、公義、倫理、人道的信念,僅透過文字,而非人物、劇情的深刻,讓觀眾可以有情感投射,進而達到洗滌淨化的作用,實在很難判準這樣的教誨可以達到多少效果?再者,以同樣的標準反過頭回來質問編劇與導演,究竟在劇中她們實踐了多少理念?(葉根泉)
12月
17
2012
《未竟之業》以一個地圖上幾乎看不見的荒島,企圖重建這個失落的烏托邦。現實的彈藥庫、劇中的癡望餐廳、戲中電影的癡望號船難後抵達的奧斯特島,在今晚的舞台上合而為一,帶我們回到這個劇團的精神發源──1968年那場未完成的革命,這次則將參考座標拉到一次大戰前夕,歐洲方興未艾的無產階級革命理想。(鴻鴻)
12月
10
2012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
導演的場面調度,展現對文本的極大尊重與自我節制,以簡潔的手法,讓演員的身體與聲音在幾乎空無一物(除了必要的桌椅和視覺焦點的紙捲),但有強烈設計感的劇場空間中,自然而平靜地流動,有效地發揮文字內涵的戲劇性與抒情性(lyricism),貼切呼應作品主題。自屋頂平滑地斜掛而下,位在舞台中心的特殊材質「泰維克」紙捲,雖是舞台視覺焦點,但並不會轉移或妨礙我們的觀看、聆聽,而更像是舞台上的第N個角色(文學作家、Bella的一夜情對象),與戲劇文本平行互文的其他文本(創意寫作課程指定閱讀),或者角色生命情境的隱喻(Bella自殺的嘗試),最終更成為角色個人生命的寄託:Bella的最後一段獨白,全場靜默無聲,以投影呈現在紙捲上,我們彷彿隨著她的引領,翻著書頁,讀著她為Christopher寫下的悼詞,沉靜地聆聽著她——或許還有我們自己——內在的聲音。
3月
04
2024
《乩身》以加倍誇飾的手法來觸及問題意識,討論民間信仰在當代潮流中的轉變:神明文創化、信仰科技化與信眾速食化。在民間傳統信仰中,乩身是跟神明有特別緣份的信徒,作為神明降世所附身的肉體,本來的責任是協助神明濟世救人。然而《乩身》的虎爺乩身沒有特殊體質,也沒有「坐禁」靈修,而是表層意義上的吉祥物般的存在。不只神明周邊可以文創化,地獄會是熱門旅遊景點,枉死城更可以是開party的好地方。
2月
09
2024
一個大哉問,如何逃出父權體制,及其婆系的代理人?求助於祭品的獨棟紙紮屋,這是已惘然的死後事,《鼠婆太》要凸顯的是快意人生的在世事,也就是甕養白蘿蔔為菜脯及其蛋。事實上,白蘿蔔屬十字花科,不是繖形科的紅蘿蔔,所以不叫white carrot,而叫radish,或可加上white,西方人依據它的日語「大根」俗稱為daikon——閩南語就是菜頭。但無論叫什麼,它就是塊莖類,是這齣奇幻劇的主要符號,而德勒茲著名的「塊莖」(rhizome)思想在此倒是很契合。「塊莖」是某種運作,是相反於樹狀或單一系譜的體系,一種跟域外產生連結或交遇(encounter)的思維,且總是保持差異,或回到差異自身,它有六個運作法則:連結(connection)、異質性(heterogeneity)、增多性(multiplicity)、不定意指的斷裂(asignifying rupture)、製圖術(cartography)以及「轉印法」(decalcomania)——也叫貼花轉印法。就像團名「末路小花」的命名很奇魅,德勒茲把貼花的decalcomania解釋為一種「塊莖」則是很妙用,他這麼講:
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