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聽見新樂《佐藤賢太郎的音樂異想世界》
10月
02
2013
佐藤賢太郎的音樂異想世界(中山女高校友合唱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39次瀏覽
林依潔(特約評論人)

中山女高校友合唱團( TAIPEI LADIES’ SINGERS )成立至今六年,曾在2010 年參加日本《第二十六回寶塚國際室內合唱比賽》,榮獲浪漫組金牌、民謠組銀牌、總合第二名,2011 年參加於匈牙利所舉辦的 VIVACE 國際合唱音樂節暨比賽榮獲最佳民謠演唱獎。此次「新月」-佐藤賢太郎的音樂異想世界的演出製作,是該團第一次在國家音樂廳舉辦演唱會,也是第一次邀請國際級客席指揮的演出。

今晚演出共有三首樂曲是世界首演,其一是帕米瑞(John Pamintua)特別為中山女高校友合唱團量身訂做創作的《基督之靈》,由該團藝術總監翁建民指揮演出。其他兩曲是由佐藤賢太郎(Sato, Kentaro )創作並親自指揮演出,一是《聖母讚主曲》(Magnificat),《聖母讚主曲》喜悅興奮的情緒在交織的樂句,與層層相疊而起的和聲音響中展現,四聲部青年女聲合唱聲響的特色備展了出來,並賦予拉丁文的宗教合唱曲新的聲響經驗。

另一個混聲四部版本的《世界樹》(Arbor Mundi混聲四部版本),七年級的指揮暨作曲家佐藤賢太郎是一位獲獎無數的作曲家、指揮、交響樂作家、作詞人和歌手,同時也是個教育家,在此曲中他想談論死亡與重生的議題,自己寫詩,再請人譯成拉丁文,分成「甦醒」(Expergisci)、「白色噪音」(Strepitus Candidi)、「閃電之矛」(Hasta Fulminea)、「雨之歌」(Carmen Imbris)、「感覺」(Sensus)、「世界樹之歌」(Carmen Arboris Mundi)幾個段落,也似短的多樂章聯篇合唱詩集。在音樂及詩詞的內涵上,皆有其深度與創見,是一個優質的合唱作品。

整體而言,佐藤的合唱作品的音樂語法相當豐富,音色運用變化快速,可聽見他在交響樂作曲、電視、電影、電玩配樂的豐富經驗與創意。今晚的演出,在佐藤的指揮下,青年女聲合唱團在他的詮釋引導下,對佐藤的合唱作品有所認識,並在演唱中體會其激盪出的心靈聲響。

近年來,台灣多數合唱團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尋找屬於自己合唱團的作品,並委託作曲家為其量身訂做創寫樂曲,例如:已在國際上亟富盛名的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在2012年創團15週年時,邀請各國知名作曲家以「海洋」意念為題譜曲,慶賀拉縴人15歲生日,依作曲家個人的風格,不同的音樂元素作曲,呈現出「海洋圖像」的豐富多變,每部作品看似獨立或對比強烈,卻又彼此呼應相連,串聯成一整部大型且兼容各國語言的海洋詩篇。還有許多案例,就不再此列舉。這些對台灣合唱文化的深度廣度而言都是可喜可賀的現象,當然,更希望台灣合唱人以歌聲「立足台灣,唱響世界」,未來會有更多作曲家願意透過台灣的合唱團來展現他們的生命。

《佐藤賢太郎的音樂異想世界》

演出|中山女高校友合唱團
時間|2013/09/23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
前三樂章樂團在小心翼翼之下,略少一分現今流行詮釋莫札特往往帶有的乾脆,而第四樂章,琉森室內弦樂團的演奏在以往的方正中多了一絲狂野,音樂更為緊湊,在弦樂的快速演奏與木管的長音舒緩之間,有相當理想的平衡與對話。
3月
27
2024
下半場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夜曲與塔朗泰拉舞曲》是相當成功的開場演出,Bomsori也明顯給予得比上半場更滿,與鋼琴的合作也是水乳交融。這首曲子以安靜開場轉至瘋狂,再從多消長沉澱,處處都是難題,也需要好的音樂設計,但也因為音樂家沒有打安全牌,每一個撥弦或是泛音、雙音都讓演出精彩奪目
3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