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調說愛,快速移植《愛上鄧麗君》
9月
19
2011
愛上鄧麗君(北京松雷集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77次瀏覽
施如芳

北京松雷集團

華人自製音樂劇方興未艾之際,北京的松雷集團,集結美加中港台的專業人才,以移植自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的全套規模,製作了《愛上鄧麗君》,高調宣示鄧麗君其人其歌對音樂劇的加持,以及中國大陸對這位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華人女歌手的詮釋權。

《愛》網羅到歌聲、氣質肖似鄧的女演員,鄧麗君老歌(含原版和變奏)也占有全劇五分之四的分量,但出身台灣影視界的編劇名家王蕙玲,並沒有拿鄧麗君生平來發揮,而是兜了個彎,掙來較多自由虛構的空間,以此琢磨出拉近和主訴的中國觀眾距離的路徑。她讓已歸天堂的鄧,以「還有心願未完成」為由,重返人間,幫助一個為了逐夢在繁華的上海載浮載沉的年輕人周夢君,走過種種打擊和挫折,重新找回他熱愛音樂的初衷。

當鄧麗君化身全能天使,《愛》的觀點得以遊走寫實與魔幻之間,但此一天馬行空,卻因內在邏輯鋪陳不足,而有「為串歌而設戲」之嫌。周能在時而切換的幻境中,遭遇下凡助人的鄧,前段可說是緣自周母初戀與鄧歌曲的情感聯結,後段對周折騰更大的愛情呢?看不出有何深密的關聯,讓鄧竟必須帶周下地獄,在他面前另結男友,來刺激周要珍惜身邊愛他的女人。在台灣看《愛》,還可以看到一段劇本沒寫的加演——由名音樂人黃國倫「演」大師,指點周和女友從鄧麗君的歌聲尋找唱歌的祕密——這個和台灣觀眾搏感情的靈活調度,的確有娛樂效果,但故事也更離離落落了。

鄧麗君去世十六年來,她居留過的台灣、香港、日本,都製作過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愛》雖屬後出者,但以三千萬人民幣為製演後盾,又充分掌握到挾歌聲的翅膀展現劇力的音樂劇特質,氣勢相當可觀,其專業技術到位的速度和程度,台灣真是望塵莫及。這套使中國大陸很快銜接上西式現代化的移植模式,和近年來中國辦奧運、世博的軌跡,基本上是如出一轍的。然而不諱言,因為速成,也很難摸索、建構出屬於自己的人文風格與品味。

歌如其人溫柔的鄧麗君,生前沒有到過中國大陸,倒是留下聲援六四的堅定身影。想當年,她的歌聲以滲透、浸潤的方式,進入那塊她魂牽夢縈的土地,撫慰被政治運動百煉成鋼的人心,化百煉鋼為繞指柔的力量,才是「鄧麗君」的神髓所在。從主題(曲)推敲起來,〈沒有愛到不了的地方〉,聲情或語意都偏向「向前看」的壯語,《愛上鄧麗君》終究得其形似而已。

《愛上鄧麗君》

演出|
時間|2011/9/10  19:30
地點|台北市國父紀念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