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情愁》在編寫上掌握了臺灣的早期歷史的風貌,試圖藉由「虛」與「實」的呈現重現歷史的真實樣貌,讓坐在臺下的觀眾能夠從劇中理解自身文化,並激起老一輩觀眾們的共鳴。(林立雄)
「胡撇仔」的混搭風喜劇《膨風美人》
「茶葉博覽會」展現出外國音樂與中國傳統戲曲的混搭風格。如日本代表出場時,伴隨著日本藝伎與忍者翻滾出場的是「東京音頭」、英國代表出場時拉的是小提琴西洋弦樂與華爾滋舞。(楊閩威)
演員與皇后《觀・音》
編、導、演三個環節的平衡與互惠;在雜亂的豫劇創作脈絡裡理出一條清晰的故事線,以戲說戲、以戲說人、以戲說史的同時,也明確發揮了屬於台灣豫劇的氣質與特色。因此,《觀‧音》便能真正專屬台灣豫劇團,並非其他劇團能夠輕易複製、模仿。(吳岳霖)
華麗、璀璨的轉身回眸《觀・音》
無論是以外界對塑像師改回女兒身的非議針砭護家盟對「婚姻平權」扭曲的表層隱喻,又或是真假辯證、男女尊卑,以及全盲的塑像師又或是「雌雄共體」的觀音像的內在隱喻,都是劉建幗用以對照、隱喻王海玲個人與演藝生涯的話題與元素。(林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