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應疫情期間劇場關閉,以及表演藝術節目暫停或取消之變局,評論台專題「Reread:再批評」,邀請評論人書寫「評論的評論」——就近期較引起熱議的評論文,重新加以分析、討論——回到「文本」,增強評論作為「生產者/作品」的面向,藉此,亦呼應可供議論的公共價值,共同檢驗目前台灣評論文章的質素、差異、認同。為延伸討論風氣與力道,再批評文章刊出後,歡迎被評論人或其它評論人予以回應或回饋,亦歡迎讀者投稿,共襄討論。
因應疫情期間劇場關閉,以及表演藝術節目暫停或取消之變局,評論台專題「Reread:再批評」,邀請評論人書寫「評論的評論」——就近期較引起熱議的評論文,重新加以分析、討論——回到「文本」,增強評論作為「生產者/作品」的面向,藉此,亦呼應可供議論的公共價值,共同檢驗目前台灣評論文章的質素、差異、認同。為延伸討論風氣與力道,再批評文章刊出後,歡迎被評論人或其它評論人予以回應或回饋,亦歡迎讀者投稿,共襄討論。
今日,藝術形式急速地混種、增生,再再重新探索藝術作品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在檯面上水面下不乏探問觀演關係的同時,「評論」之「觀」,在過去與現在,是如何發揮影響力、如何佔有一席之地?不和諧開講,就需要你來我往!
回到劇名《懸河醫生館》,比起醫者的懸壺濟世,更讓人體悟的是賴和作為文學家的口若懸河,以及對新文學運動的重大貢獻。(盧丁羽)
表演藝術評論台首頁功能使用秘笈
不僅是「以戲曲演戲曲」,在編排上,更進一步設計了「戲外戲、戲中戲、戲本戲」特殊架構。本戲導演彭俊綱認為此種戲劇程式,更能強化情節衝突,推進了角色性格的發展,不同於原著的平鋪直敘。(楊閩威)
新增投稿刊登原則說明,投稿作者請詳閱。 1. 投稿評論對象應為發表於國內之正式演出,且須於觀賞場次後一個月內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