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來台尋父的女兒,一起面向明天——《萬里尋親記》
8月
29
2022
萬里尋親記(再拒劇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5次瀏覽

陳正熙

「人世間太多人下落不明,吉凶未卜,期盼失散的人在台北重聚。」

「來台尋父」啟事的這段話,將1949年、2020年、和2022年的當下,連接了起來:一位父親在台灣和香港之間選擇了後者;一群人選擇逃離香港、逃往台北、但從未抵達;一個女兒自由地從香港來到台北,開啟一段尋找「父親」的歷程——香港馮程程、台灣再拒劇團,和多位不同出身背景的「假想父親」,在台北重聚,共同完成《萬里尋親記》。


遇合離散間,父親們的信念

《萬里尋親記》以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作為戲劇構作的參照點,馮程程從自己父親的生命故事出發,透過對話、遊戲、排練,召喚出五位假想父親的生命經驗,和他們對人生的省思,對未來的期待,而最終能夠——至少短暫地——成為馮程程的父親,為他完成那未曾實踐的旅程。

在馮程程所發出的「尋人啟事」中,對於這位假想的父親有一些條件的設定:喜歡馬、收集馬,喜歡1950—70年代老歌,摩羯座,說話特別慢,當過指揮、伴奏、教師、軍人。但,從最終出現在台上的五位父親的個人經歷來看,真正重要的,似乎不是符合條件與否,而是能否體現人生當中難以預料的遇合離散,個人自由意志與外在現實的抗衡,乃至於必須承受的考驗挑戰。他們的經歷,雖不完整,但有一定程度代表性,整體反映出台灣戰後七十年以來的發展歷程:威權體制所帶來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富裕成長,解嚴開放所帶來的多元景觀,最終,也凸顯出我們當下所必須面對的挑戰。


 萬里尋親記(再拒劇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也要從他們的經歷中,尋求啟發。

在台灣和英國之間選擇了前者的「父親」,雖然受到白色恐怖迫害,付出青春歲月的巨大代價,仍然選擇留在台灣為人權發聲;將一生奉獻於復興基地建設的「父親」,最感恩的人,是許多人已經遺忘的謝東閔先生,提示我們那曾經存在過,大家齊心努力追求成長的過往;一無所有隻身來台的「父親」,以美食帶給無數人單純的滿足與安慰,親身印證「可以改變什麼」的信念;兩位較為年輕的「父親」,工作生活環境迥異,卻同樣以音樂豐富自己和他人的人生。


劇場與現實間,父親們的不安

如馮程程在演出一開始所言:這是一個計畫,一個週末的三場演出,甚至不能說是計畫成果的呈現,身為觀眾的我們,其實是被邀請進入一個對話的空間,共同參與這個進行中的尋親行動。五個假想父親對生命的體會與領悟,是我們僅有的線索與啟發,周圍世界正在發生的改變,則是我們必須釐清的疑問和困惑。

「朋友、良心、自由、愛」,是這些父親視為珍貴的事物,既是這趟「尋親」旅程,所要再次確認的價值,同時也反映出這些價值所受到的嚴峻挑戰:意識對立的激化,所導致的暴力對峙——言語的/行動的,網路的/真實的,政治經濟的/社會文化的,個人的/集體的。而這些對立,不僅是當下現實,似乎也是流連不去的歷史幽靈。


萬里尋親記(再拒劇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在這樣的脈絡中,我們因此而意識到在這場「尋親」之旅中,雖然提及但並未特別著力,也總是時時籠罩著華麗廳堂,那暗黑的、殘酷的、幽靈般的真實: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2020年的「12港人事件」【1】,詭譎動盪的台、港、中三角關係。坐在劇場中的我們,不能不聯想到劇場外的現實,但,這樣的聯想,是擴展、深化我們對這趟尋親之旅的理解,還是反而限縮了「劇場」作為一種魔法,召喚出更多想像的可能性?從父親們的自述中,我們意識到一切的一切,都與現實政治有關,但,一切的一切,也都與個人單純的生命追求——生存、美食、音樂、深情、憐憫,有更為複雜的交織,更為豐富的牽繫,而不一定都是那麼絕對的、政治的。

因此,當父親們被問到:「你現在最想大聲疾呼的是什麼」,雖有某種「賦權」的意圖,但其中所隱含的政治氣息,仍不免讓我感到不安:對「明確表態」的不安,對「堅定立場」的不安,對「敵我分明」的不安。

而這不安,也只有在劇場的場域中,才有可能透過各種不同力量彼此間的協商,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紓解。


萬里尋親記(再拒劇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共同的明天

在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中,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以魔法解救精靈艾莉兒,使仇敵悔悟,最終得以回歸米蘭;在《萬里尋親記》中,馮程程和幾位假想父親,也嘗試以劇場的魔法召喚對父親生命的不同想像,建立對歷史記憶的同情理解,超越政治現實對我們的拉扯限制,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都能「無畏面向明天」——父親們共同的明天,女兒們共同的明天,台港共同的明天。

因此,這不僅是「尋親記」,也是「雙城記」,尋找的不僅是「父親」,也是台北、香港兩的共同未來。


註解:

1、2020年8月3日,12名因參與香港「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運動」(「反送中運動」)而被捕的香港公民,於保釋候審期間,乘坐快艇試圖偷渡前往台灣,於中國廣東東南部海域被中國海警攔截逮捕,送往深圳拘留,之後被以偷越邊境罪判處七個月到三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該事件因其政治敏感性,引發國際社會及兩岸政府高度關注。

《萬里尋親記》

演出|馮程程、再拒劇團
時間|2022/08/13
地點|中山堂光復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你現在最想要大聲疾呼的事情是什麼?」在演出的最後,馮程程表明了對於交流、理解、溝通的期盼,希望藉由創作守護自由。她以尋親,處理著自身的創傷,為已然瘖啞的香港發聲。(黃馨儀)
8月
26
2022
似乎,唯有扮演女兒的馮程程,滯留在暴風雨那魔法尚未失效的世界,她想用石頭填平海,或許,特別是那片讓中國警方截獲十二位意欲渡台港人的海。(洪郁媗)
8月
26
2022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