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衰老的肉身《橋上的人們》
7月
02
2012
橋上的人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4次瀏覽
薛西

人舞界劇團

在不規則且塗鴉四佈的,冷氣馬達及車聲時而穿入的,鐵皮加蓋的豆皮藝文咖啡館三樓,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的同名詩作於開場即由演員林文尹朗讀完畢。詩句以後,繁瑣的情節、事件,以及語言一一削去,由簡潔的姿態、肢體和意象取而代之;另名演員王瑋廉扮裝老婦,轉啟寬度僅只一具人身的門,緩緩走入觀眾注視的空間。

絕大部分時候,光度保持昏暗。老婦靜坐、抽菸,像是甚麼事也不會發生,一切和平常日子沒有兩樣。這並非一幅老婦度過俗常日子的幽黯模樣,當菸被點起,一段意識流的時間隨之展開,這部作品的意義的生產,即是透過時間線軸(意識流)的放大,進而表述衰老與青春對辯的身體圖景。它不屬於情節,但可以用「概念」與「狀態」理解。

於是乎,兩名演員表徵的與其說是角色,不如說是各自代表著不同的身體/生命狀態:一位混搭西裝外套、木屐、藍傘的陽剛男性,以及一位年邁彎駝、死前求生的老婦。前者的任務多重,比如一開始擔任敘述者,又於過程中負責換景等工作,不過通篇來說,這具陽剛男性的身體主要還是對比了老婦在一支菸的時間裡,試圖對抗生命將盡的頹勢。當老婦緊貼椅子,沿其上下左右(令我想起日本行為藝術家霜田誠二的著名作品《桌上》),艱辛地保持重心穩定,抑或隨著男性褪去衣物僅剩內褲,在他搬來的長椅上(這就是「橋」在舞台上的替代物),模仿對方而擺動身軀的時候,她其實是在力挽隨著年紀增長而頹敗的身體,渴望自己還有那麼一絲力氣,抵抗衰老。

《橋上的人們》散發的生命力也就來自這股面對衰老的反彈力道,表面上風平浪靜,一旦揭開潛意識的時間景象,卻是山雨欲來。再往下探究,真正面對的並非衰老,而是衰老之後的死亡,死亡意味著身體機能的中止,那樣的時間是「去抵抗化」的,所以身體的掙扎必須在意識到自己還活著的時候進行。

2002至2005年間,王瑋廉陸續創作了《在外婆的死之前》的三個版本,這一次他重作馮婦,套入衰老的身軀,林文尹則稱職地支撐住陽剛質感的身體,在場地條件簡單的情況下,兩人丟接的節奏與默契為這一部作品扎下可看性的基礎,唯後段老婦將衣服穿回的動作過於利索,未及穿鞋的動作來得符合年紀,小有遺憾。

創作者通過閱讀辛波絲卡的詩作、(詩作裡提到的)歌川廣重的浮世繪,重新詮釋與再造,在雨中過橋的人們,到了劇場裡,「過」變成一種渴望、抵抗的意識,而一方長椅象徵的「橋」則隱喻生命長河的漫漫;一切發生的事情雖然因為劇場的表現性,透過潛意識時間的放大、突顯,而有一些身體的顯影,但究其意涵,其實是十分內化的。

而時間,的確在這部作品被攔截了下來。

《橋上的人們》

演出|
時間|2012/06/26 19:30
地點|高雄豆皮文藝咖啡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