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站評論群
![]() 鴻鴻閻鴻亞。1964年生於台南。身兼詩人、導演、及評論者。出版有詩集、 |
![]() 林乃文台北藝術大學戲劇所博士生,看戲年齡二十二。人流浪於學校和劇場之間,筆流浪於記實報導與虛構劇本之間。著有《跨界劇場.人》、《妹妹與喵》等。 部落格:我乃文字 http://coolmoonintaiwan.blogspot.com/ |
![]() 傅裕惠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美國紐約州雪城大學劇場導演藝術碩士,曾任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雜誌資深編輯,現為資深劇評;國立台灣大學、台北藝術大學與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講師與數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觀察委員。曾執導台大學期製作《專程造訪》(2007.5.)與編劇林摶秋作品《高砂(2003.12.);曾與綠光劇團(2011)、創作社(2001)、密獵者劇團(1998,2000年期間)與無獨有偶(2007)等劇團合作現代戲劇作品,並曾與明珠女子歌劇團、民權歌劇團與台灣春風歌劇團等合作歌仔戲作品;策劃製作第二、三屆女節、2003年11月國家劇院製作、紀蔚然編劇的《好久不見》與2005年國家劇院實驗劇場之《瘋狂菁英藝術劫》等。2000年曾與歌仔戲名師小明明和劇場演員詹慧玲合作演出胡撇仔戲《搶親》。 |
白斐嵐師 大附中音樂班、台大外文系畢業,於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IUC)取得戲劇碩士學位。偶爾彈彈琴、寫寫文章、更多時候幫我所喜愛的劇團把好作品推銷出去。 曾參與劇場製作《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鋼琴樂手)、《木蘭少女》(排練伴奏)、EX-亞洲劇團《假戲真作》、《沒日沒夜》、《百年復甦》、台南人劇團《K24》、瘋戲 樂工作室《木蘭少女》等。曾編纂《藝術之島 – 台灣當代藝術名人錄》(英文編輯)、文字翻譯作品還包括電影腳本《絕命派對》與《靈魂的旅程》、EX-亞洲劇團演出劇本《假戲真作》與《沒日沒夜》、台北 國際藝術博覽會特刊《製碼Encoded》、《你的品牌夠OPEN嗎?》(貓頭鷹出版社)。 2010年以《從侷限到無限,從瞬間到永恆》一文獲得國藝會藝評獎首獎。 |
![]() 楊美英那個劇團藝術總監、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兼任講師。 |
![]() 吳思鋒(薛西)台北人,現居花蓮。亦於澳門《劇場‧閱讀》季刊、文學刊物《出詩》書寫劇場文章。 |
![]() 紀慧玲混跡媒體藝文版面十數年,從紀錄者成為旁觀者,用文字繾思懷、記興衰,如果還有一點真言可說,但願媒體訓練的客觀正義,不被潮流淹沒。九○年代晚期出現的「民生劇評」正是這股精神的印證之一;而今,繼續往前仆進,喋喋不休。 |
![]() 謝筱玫台大外文系與歌仔「系」畢業,因喜歡戲曲而開始研究中西戲劇,進而赴美攻取表演研究博士。現為台大戲劇系助理教授。 |
![]() 劉美芳研究所求學期間開始跟隨曾永義教授從事地方戲曲研究,為領略案頭場上的異同,投身廖瓊枝老師門下實際操演歌仔戲;為因應研究所需獲選為教育部南管戲藝生,師承民族藝師李祥石學習南管七子戲,從而完成博碩士論文的撰作。 現任: 復興高中國文科專任教師、戲劇班兼任教師。 |
![]() 陳品秀曾任《PAR表演藝術》雜誌資深舞蹈編輯多年,於《民生報》、《中國時報》等多家媒體發表專業舞評及舞蹈文章,擔任《舞蹈研究與台灣》等舞蹈論文及書籍編輯。現任職雲門基金會文獻室主任。 |
|
![]() 李時雍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目前就讀於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並任職《人間福報》副刊編輯。喜歡看舞、學舞,寫作散文、報導、評論,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等。 |
![]() 林采韻輔仁大學新聞系畢業,美國波士頓大學電視新聞碩士,從大學開始投入音樂評論、報導領域,於「音樂時代」、「音樂與音響」發表文章。曾任年代新聞台記者、中國時報文化組撰述委員,現任旺報文化副刊組副主任,並於台北Bravo電台與台中古典音樂電台主持「達利藝想世界」節目。文章散見「表演藝術」、「樂覽」、「Performance」、「典藏投資」等雜誌,於古典音樂雜誌「Muzik」開設專欄「音樂藝開罐」,曾參與「鐘樓怪人音樂劇指南」、「台新藝術獎新藝見藝評集」撰寫,曾任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 |
|
特約評論人
謝東寧
資深劇場工作者,表演藝術創作/評論/撰稿/策展人,台新藝術獎提名委員。 1986年首次參與由卓明主持的「青少年巡迴劇坊」。1988年蘭陵劇坊第五期學員。1999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導演組畢業,創立「自律神經@過敏 性失調劇團」、擔任3P表演藝術網記者、總編輯。2002年起旅居法國九年,於巴黎第三大學SUAPS中心「運動與身體」研究四年,並遊走於歐陸各大劇院 及藝術節。 臉書連結:http://www.facebook.com/tungning.hsieh |
|
|
|
|
|
|
|
|
專欄作者
![]() 王墨林1991年,成立「身體氣象館」,是台灣唯一的跨文化/跨領域的非主流藝術團體。2008年,由姚立群承接。導演作品:「黑洞」系列四齣相繼在東京、香港、北京、上海演出(2000-2006)。由台北國家劇院製作的《軍史館殺人事件》(2004)、《雙姝怨》(2006)與《荒原》(2010)。另有《雨果》、《再見母親》等多齣。出版《導演與作品》、《中國的電影與戲劇》、《後昭和日本像》、《都市劇場與身體》與《台灣身體論》等。 |
![]() 林鶴宜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戲劇研究》學報總編輯、《民俗曲藝》學報戲曲類主編。主要著作有:《從戲曲批評到理論建構》(臺北:國家)、《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臺北:學海)、《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臺北:稻鄉)、《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宜蘭:傳藝中心)、《臺灣戲劇史》(臺北:空中大學)、《臺灣歌仔戲》(臺北:新聞局)等書,中國及臺灣戲劇研究論文多篇。戲劇評論散見報章雜誌。 |
![]() 張己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音樂及音樂教育學博士,曾任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學務長,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音樂系兼任講座教授,現任佛光大學歷史學系人文講座教授。音樂學、音樂史等學術研究領域之外,多次擔任海內外樂團客席指揮。著力於現代中國音樂史研究及推廣,曾復原江文也名作《臺灣舞曲》及黃自管弦樂曲《懷舊》演出,並親自擔任指揮。主要著作:《西洋音樂風格的轉變─中古至文藝復興》、《音樂、人物與觀念》、《談樂錄》、《音樂論衡》、《安魂曲綜論》、《江文也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