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真實觸碰的巨大需求《坐坐茶室》
7月
14
2017
坐坐茶室(蔡宜豫 攝,明日和合製作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45次瀏覽
黃馨儀(專案評論人)

《坐坐茶室》於2015年「華山藝術自由日」發表之後,今年三月又進一步延展,配合澳門城市藝穗節演出,由當初網路交友速食戀愛的「即興互動劇場(Interactive Theatre)/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作品,擴大到「沉浸式劇場(Immersive Theatre)」【1】以呼應澳門演出場地過往煙花酒街的歷史【2】。先不細究這幾類名詞間的轉換異同,因無論是哪一個稱呼,皆可見此作品對打破傳統觀演關係的企圖心。而此番回到北藝大演出,在較為中性的戲舞大樓空間,少了澳門歷史地景直接烘托氛圍的優勢,令我十分好奇此作品將如何使觀眾「沉浸」?

進入戲舞大樓的中庭,便可見穿著特有風情的男女演員們慵懶在角落休息,或是古典中式的旗袍與長衫,或是較為冶豔的西式窄裙與馬甲、軍裝與水手服,感覺像是一場夾在模糊空間的復古變裝派對。中庭草坪上搭了紅色半開放的方形紗帳,電扇徐徐吹飄帳篷,直接刺激視覺;燈也是重要的元素,或是高低掛的大紅燈籠,或是黃澄串聯的小燈泡們,越夜,越是能藉光線將視線與情慾聚集在場內。紅色紗帳側掛著「坐坐茶室」,大紅燈籠上又另寫著「愛不持久」,兩相搭配的宣言與這齣作品的形式準確相應。

半開的帳篷前擺放著十一張椅子,每張椅上都有一副眼罩,等候十一具身體。一樣變裝的主持人/媽媽桑上場,跟觀眾簡單說明規則,強調著演出需要觀眾的參與。《坐坐茶室》的結構很簡單,每一場約為十五分鐘,可分為三階段:觀眾自願入坐,戴上眼罩。之後伴隨著音樂,演員/茶室弟弟妹妹列陣出場,一人和一名觀眾「互動」。這一階段與其說是「互動」,倒比較像是演員們大膽玩弄著看不見的觀眾──撫摸、跨坐、脫鞋擦腳,甚至抓觀眾手輕打自己巴掌──全看演員想怎麼觸玩。當音樂轉成伍佰的〈一生最愛的人〉,演員離開,觀眾眼罩慢慢被拆開。之後演員開始隨音樂舞蹈擺態,觀眾不一定能知道剛剛是被哪位「服務」過,只能在這空檔以著視覺,去推斷前五分鐘內的嗅覺和觸覺記憶。但是知道了又怎麼樣?「如果沒把握/不要說你愛我/這樣是欺騙我/我的心兒好難受」,只是觸碰過就會成為愛嗎?「不要說愛我/不要說愛我」,隨著歌聲替換主持人上場,又進入下一個階段。

主持人手拿紅線,說明接下來將會隨機配對。參與者能擁有一名演員五分鐘,談一場戀愛。「每個人都會有伴,不會落單!」「可以看好許願,但如果抽到不喜歡的也就是命了。」主持人的話語,像是某種安心的保固,再壞也就只是五分鐘,再糟也有人相伴。抽完紅線後,演員親暱協助參與者穿套上變裝的衣服,帶到紅帳,更親密的相視、相擁。穿套上衣服同一種儀式,參與者這番真的進到了「茶室」的脈絡中,沒有看不見的藉口,以變裝做能破壞現實的親密面具──參與者此刻更完全地成為演出者了。

最後一階段或搭配現場歌唱,或僅是放音樂,然音樂的選擇一樣強調短暫的緣分,不停地提醒一旁燈籠所寫的「愛不持久」。曲終,人散,卸去扮裝的衣服,媽媽桑會再度詢問下一輪想要上台的觀眾,然後,剛剛「愛」過的,在你眼前即成過往,剛剛的她或他,會接著挑逗下一人、擁抱下一人。兩小時的演出,如是重複了六回。

《坐坐茶室》有趣的一點是,無論純觀看,或是親身參與,都是「置身其中」。看的人有其臉紅心跳的樂趣,列坐的茶客則又直接的體驗,這點是北藝大演出和澳門場的不同。澳門場觀眾分批進入過往煙花巷,看不到前人經歷也無法預知進行,難免於興奮中參雜了不安與緊張。然此次觀眾藉由主持人的協助,能自主在「靜止被動地觀看」與「主動經歷且被觀看」的選擇,則讓這較為中性的表演場域,因著「觀看的視線」形成氛圍,建構一個個十五分鐘的短暫相遇、相觸、相別,藉此在互動之外達到「沉浸」。

單純觀看時,難免因著內容調性使我想到演員與性工作者的關聯。性工作者賣笑賣身,短暫相許於恩客,劇場演員是否也是如此?所以才能如此挑逗觀者與觸摸?然如果回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描述:「舞台變成了展覽會的平台,演員變成了娼妓,......,目的在展覽他的美,他的腿,他的胸,他的肌肉,他的獸性的脾氣和感情、他的高嗓子,以及一切可以誘惑女人的東西。這是一種可恨而可恥的商業行為,降低了演員的尊嚴。」【3】 在這作品中誠是如此嗎?抑或是藉由藝術的虛構條件,建立真實的人身接觸,以另一種不持久的愛反向打破現代式的速食愛情?在此之下,虛假的,反而真實了,並在最後五分鐘扎實的凝視與擁抱中,觸及。在結束那一刻,我對視著演員的美麗的眼睛,想到了瑪莉娜(Marina Abramovic)的《藝術家在場》(The Artist is Present)與其所言:「我著實驚訝……人們對於真實觸碰的巨大需求。」【4】

註釋

1、 WSD2017節目手冊,頁55。

2、澳門場演出狀況參考來自香港IACT網站,李慧君:〈《坐坐茶室》:議題主導情慾真人秀〉。(www.iatc.com.hk/doc/100984)

3、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藝術生活──表演藝術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自傳》,頁121;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6。

4、摘翻自MoMA網站:“It was [a] complete surprise...this enormous need of humans to actually have contact.”

(https://www.moma.org/learn/moma_learning/marina-abramovic-marina-abramovic-the-artist-is-present-2010)

《坐坐茶室》

演出|明日和合製作所
時間|2017/07/08 18:00-20:00
地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舞大樓中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