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嶄新的生命《消失—神木下的夢》
4月
21
2014
消失—神木下的夢(飛人集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67次瀏覽
鄭瑞媜(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畢,社會人士)

飛人集社以生命的三階段為主題,製作出三部小孩也可以看的系列戲劇,立意良善,不但刺激小孩觀眾思考與想像,也激發帶孩子進劇場看戲的大人觀眾藉此喚回童心。如果你來不及看第一部曲《初生》、第二部曲《長大的那一天》,錯過溫柔魔幻第三部曲《消失-神木下的夢》的你定會加倍惋惜。

這是關於一對相依為命的姐弟,為了尋找「消失」的媽媽,經歷冒險、學會勇敢,不再害怕死亡。幕啟,枝葉扶疏的大樹下,年幼的姐弟仰望花絮如雪花般隨風而落,童言童語,道盡兒童世界的純真。冒險途中,姐弟遇見了龍王。弟弟童真地問:「媽媽在哪裡?」龍王告訴他,你的媽媽消失了。「什麼是消失?」弟弟疑惑地問。龍王說:「消失就是死了,死了就是消失了,你的媽媽死了。」生命其實是一個難以用言語說明解釋的旅程,人們總會習慣性避而不談,反而讓「死亡」蒙上一層神秘感、讓人懼怕。編劇在劇本中放入相關議題,挑起大人敏感的受覺、挑戰民間禁忌。筆者看往身邊一叢叢像小蘿蔔頭一樣的孩子,他們個個表情雲淡風輕,專心致志的看著演出。與此同時,筆者不禁會心一笑,是不是大人預設的立場太多,反而低估了我們的孩子其實比想像中更成熟。

出發冒險,也是返家的旅程。為了尋找消失的媽媽,小姐弟鼓起勇氣爬進樹洞,意外掉入地底下,遇見龍王並經歷一串串的冒險。在東方文化的觀念中,死亡就是落葉歸根,將身體回歸給自然,自然則代表大地。姐弟倆掉入樹洞、在地底旅行冒險,正是巧妙地呼應這個觀念。龍王帶走弟弟的旅途中,他們遇到狐狸的「慶典」。編劇藉此重新定義死亡,將狐狸的死亡儀式轉譯、解釋為是身體與土地的婚禮。他強調,「死亡」本來就是一件值得歡慶和開心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害怕。

龍王一角的出現可謂是畫龍點睛,將劇情推入高潮。龍王故作兇惡的大吼,反問台下的小朋友「咳咳…我這樣…夠不夠兇阿?那這樣呢?還是…這樣呢?」惹得大人小孩笑聲一片。有趣的是,在傳統中國故事中「龍」是具有祥賀之氣的瑞獸,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的先祖,也因此絕大多數的傳説故事都和牠有不可畫分的密切關係。牠代表皇室權力、中華文化精神,同時也象徵喜氣、吉兆。編劇描述劇本裡的龍王生活在地面底下,而且顛覆傳統將牠寫成一個喜歡偽裝兇猛的份子,但骨子裡其實又十分善良。龍獸雖然在地面上象徵喜氣,龍王在劇本中則是稱霸地表下的世界,代表死亡。有趣的是,在地底下的死亡被定義為「歡天喜地的重生」──這樣一個如同輪迴又像是彼此互相對比的設定,不失為一個富含巧思、用意深遠的安排。

飛人集社一如往昔,使用幻燈片投影出神話般的童話空間,將牆壁、布幕和觀眾席都囊括成舞台的一部分。搭配輕快音樂、精湛的幻燈片動態效果,讓劇場不再只是黑暗的銅牆鐵壁。在道具及戲偶的製作上,巧妙運用複合式媒材,使用不需過多花費且隨手可得的物品,製作出姊弟倆的紙偶、狐狸面具和栩栩如生的龍王。如此,大小觀眾即便離開了劇場,也能在家裡自己做道具,和家人用戲劇、美術和音樂來互動交流,利用家裡的空間來搬演一齣又一齣的戲。劇中栩栩如生的紙偶、狐狸面具、龍王戲偶,活靈活現、真實感十足。因此,當充滿爆發力的狐狸帶上面具,當龍王兇猛地晃動著尾巴、左右搖擺身軀,我們其實更期望它們能走進觀眾席,帶給觀眾更逼真的臨場感。

本戲是一齣值得推薦給身邊親友的小戲,唯一可惜的是觀眾們並未能在票房上給予支持,不禁讓人為藝術惋惜。或許藝術行銷與包裝稍顯不足,但飛人集社秉持信念、一如既往的穩固其藝術品質與核心價值的態度,讓人十分欣賞。《消失-神木下的夢》雖沾染淡淡的憂傷,卻能以歡樂、勇敢等正面力量來包裹這段故事,讓大小觀眾貼近劇場、觸碰特殊議題。不論藝術層面或內部價值,他們皆是值得肯定、一再回味的好戲。

《消失—神木下的夢》

演出|飛人集社
時間|2014/04/05 19:30
地點|台南市立台南文化中心國際廳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畫面出現過世的狐狸,我們看著牠慢慢地被一鏟又一鏟的泥土覆蓋,最後消失不見,整個畫面只剩下泥土的黑。此時音樂是輕柔的,呼應了慶祝亡者跟土地結婚的部份,此段戲緩慢但令人印象深刻。(張家綾)
3月
14
2013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