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者的淫穢教唱《超脫國歌》
6月
17
2014
超脫國歌(鄭宜蘋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1次瀏覽
陳考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研究所學生)

計程車從中正紀念堂出發,經過監察院、立法院、考試院、凱達格蘭大道、總統府、南陽街…….最終抵達二二八公園。我們不是來參加抗議活動,而是來看藝術家鄭宜蘋如何《超脫國歌》?(這個超脫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脫到不能再脫,一個則是佛教所指受佛法超渡,脫離苦難。)

《超脫國歌》演出的形式與時間點,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意義。它發生在「六四」紀念日的那兩天,利用計程車環繞總統府周邊建物、景觀、街道的方式進行展演,直接地讓觀者感受到體制的龐大,也挑起筆者一股衝撞體制的渴望與恐懼。它似乎有著一場藝術行動的企圖,在這個反權威意味濃厚的時節,用藝術來包裝對體制做出干擾,控訴它的不公不義。

在演出中的聲音影像作品裡,這個被權威建構的聲音文本,透過英文黑話、俚語、無意義的狀聲詞與其中文翻譯,搭配男女聲混搭的單字教學,與現場藝術家隨行的帶動,勾起我們少年時期在學校或公開場合時,壓抑在心中的身體反動。(喔!你還記得小學的時候,忘記帶直笛要在朝會時舉手罰站嗎?還記得你在聽見這首歌時,必須僵直身體專心聆聽直到它結束嗎?)

在以往經驗裡,這個聲音的出現,必定要大於其他的聲音。我們除了要懂得去唱它,還要懂得它詞語中的意義,並且服從。但在《超脫國歌》的版本中,這樣的權威感被顛覆,透過異文化語言的拼貼,重新的賦予了該歌曲內容新的負面意涵。詠唱這首歌不再莊嚴,而是變得充滿戲謔、諷刺。它召喚了記憶中那些威權時代的場景,而新的「鄭宜蘋情色淫穢版」不斷穿梭於這些潛意識底層召喚,崩壞你那被框架住、僵化、異化的腦神經。再透過性暗示、金錢的符號揭示(脫內褲的動作,至最後剩下光滑屁股與數張百元鈔),建構出一個夢幻般的屏幕,挖掘我們對體制本質慾望的恐懼。在半是公共空間的計程車中,隨著車流駛向總統府前大門,我們齊聲呼唱一首新的國歌,彷彿是一個新的國家。

可惜就可惜在這個作品的時間太短,僅只有十五分鐘。在觀者正進入藝術家的聲音情境,習慣了計程車空間的趣味,正期盼更強烈的行動,而不是只觀賞播放聲音影像的柔性叛逆,演出就宣告結束。

但或許就藝術家的立場,這樣的設計是因為不希望作品導向劇場演出的形式,讓作品成為一齣另類劇場的戲劇表演,而是希望讓事件隨著作品的展示自然而然發生。但就觀者的角度上,我們就是期盼看見演出者能再做些什麼「驚人之舉」,讓我們能夠藉由這種真實的現場震撼獲得超脫。

這些關於展演、現場演出者動作強度與狀態的拿捏,我想便是這次《超脫國歌》最棘手的課題。雖然它各個層次的表現上,都能夠完整的表達意圖,並且給予效果讓觀者體會,但在融會這些不同領域的手法上,或許應該更直接的提供觀者焦點的暗示。又或者是,再提供更多演出與現實空間交流之可能性,讓演出過程明確的成為一個街頭奇觀。否則觀者很難確定作品的呈現,究竟是要關注現場演出的環境總體,還是必須聚焦於椅背後螢幕播放?就連藝術家所稱之「車窗混音法」,如此有趣新奇的技巧,筆者都沒有注意到。這實在是萬分可惜!

《超脫國歌》

演出|鄭宜蘋
時間|2014/06/04
 20:00
地點|繞行總統府周邊的一輛計程車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參與者不斷在「偉大歌曲」與「淫穢歌曲」間來回奔跑,聲音是如此雷同卻又帶有截然不同的意義。哼唱國歌的參與者早已經不是唱著原本熟悉的那首國歌,而是另一首陌生又帶有譏諷意味的歌曲。(黃鼎云)
6月
16
2014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