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迴空轉,多音單調《目連拯救大地母親》
8月
21
2014
目連拯救母親大地(陳又維 攝,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7次瀏覽
吳政翰 (專案評論人)

講到中國民間傳說《目連救母》,大家耳熟能詳:母親在世作惡,死後墮入地獄受苦,孝子目連深入地獄,拯救母親,目睹苦難輪迴。此次台德製作《目連拯救大地母親》,由聲音和擊樂見長的身聲劇場,與劇場導演暨編劇瑞特貝格(Kevin Rittberger)合作,以當代觀點來顛覆傳統,試圖將故事中母親(mother)概念拉升到母親大地(Mother Earth)層次,甚至延伸出對於烏托邦社會體制的批判。

劇中所描繪的烏托邦世界,座落於一個沒有特定時空的中性幾何場域。舞台上,幾個由三十根支架完整組合而成的二十面體,有大有小,或固定、或移動,這些由模控學家斯戴佛.畢爾發展出的基本架構,象徵著烏托邦社會模型(註)。舞台背景是一大片由許多白色三角板有序拼貼卻沒有鋪滿的牆,意味著民主及社會建設尚在進行中。形形色色人物悠遊於舞台上,無憂無慮,色彩純真,充滿童趣,吟唱如同兒歌般的輕快旋律,讚揚世界無限美好。目連及其母親皆為構成此生命共同體的一份子。

目連母親形體從未出現,卻以不同樣貌存在。劇中,一群人以皮影戲中戲的手法,多次重述目連救母的傳說,並賦予不同版本結局,皆將母親一角以母親大地取代,形象上化身為雨水,概念上從單一個體轉升為孕育萬物的自然。

甚至,當目連深入地獄時,母親形象迴向反射到目連自身,更向外折射至芸芸眾生。場景由人間進入地獄時,空間上並無太大變化,幾無換景,沒有百景十八層,只有一條原地旋轉的光柱,以及一個充滿戲謔的鬼怪。就某方面來說,地獄、人間極簡變化,空間相互疊合,頗有冥/民間同為一地的雙重況味,用以反諷烏托邦的美好理想。此諷喻也藉由人物台詞直白陳述。在目連救母過程中,一大箱的兒時玩具、科技產品傾倒在他面前,揭露目連享受成長歡樂及塑造社會美好榮景的同時,卻使其他國度人類陷入萬劫不復、消磨靈魂的勞動深淵,進而控訴他是工業化、社會化、商品化、全球化的幫兇之一,也是母親重身、眾人縮影。因此,一切罪惡根源回歸自我,不僅自身是地獄,也造就了他人地獄;不僅兒子延續母親罪惡業障,而且人間烏托邦的完美塑型遂成了堅不可破的共犯結構,「輪迴」觀念不再限於個人前世今生,更是群體現世循環,構成一種週而復始、不斷重演的社會系統。

單就思想論述來看,全劇藉由母親出發,喻托許多當今探討的熱門議題,從自然連結到了環保、生態議題,亦從地獄延伸到全球化資本主義所衍生的勞工問題,加上台詞文字間充滿高密度辯證,使戲本身內容極富「意義」。然而,不論劇作寫法還是劇場體現上,過於託付文字,導致語言包袱厚重、人物難以成形、劇情沈重不前。由於語言側重說理而非敘事,劇情缺乏敘事途徑,目連救母之旅就缺乏追尋路徑:一來因為多了論理、少了路徑,並且論理中大多陳述現象、事實,救母途中少有試煉、無需推衍任何線索,甚至根本不用找尋,種種解答就已唾手可得、自動上門。二來劇情零散,呈現塊狀連結,目連到底要救誰?救母親?救社會?救自然?還是救自己?或者都無法救?或者都救,那麼怎麼救?若無更進一步的敘事串連或推展,這些多方聯想而生的社會議題易化成一種快閃式的現象陳列,變成無意義的回音,甚或整場戲可能徒為一本堆砌論述的(反)社會白皮書。縱使背景偶爾出現山林、草叢、海濱、道路等投影,略有與現實世界對應/映之效,但,一切仍止於稍縱即逝的聯想。

再者,也因全劇由語言主導,一切辯證止於論述、概念、意識上的口頭爭戰,並非藉由視覺調度來體現,情境營造不足,戲劇衝突點到為止。劇中,烏托邦世界的眾人在二十面體上敲敲打打,象徵性地工作;趨近結尾之時,美乃滋人因不服烏托邦體制的規範而引起反動,破壞最小二十面體的幾根支架,象徵性地表示反抗。由於種種象徵化,個人與群體之間的抗衡僅停留在意識理解層次,缺乏革命性動量。如此一來,不管語言論述再多堅固有力,敘事建構和視覺呈現皆無法說服觀眾,無以「現場」實地佐證,顯得論理有餘,但感受不足。

聽覺調度上,作品亦未能找出一種新的可能性來詮釋、對應如此以語言論述為重的文本,這對以往習於聲音和擊樂的身聲劇場來說,實在是一大挑戰。劇本文字急於向觀眾闡述理念、表明立場,於是人物變成思想論述的傳聲筒,以從一而終的高能量、高分貝,朗誦、宣讀、呼告、怒吼。音樂配器上,仍以深具民俗色彩的傳統擊樂為主,雖搭以現場電子音樂,賦予不同質感的音場,還可產生混音、迴聲等效果,隱隱帶出一種未來感,但傳統擊樂和電子音樂兩者畢竟基底不同,混合難以到位,各唱各調,反而有種時空錯亂的違和,更無法與論述厚重的文字語言產生對話。因此,節奏、聲音、樂曲所構織而成的聲景(soundscape)看似多元,卻各自分散、徒為裝飾,雖運用多媒介、多聲道,然聲音美學本身並未更進一步地融合、擦撞出任何新的實驗樣貌,實在可惜。

整齣戲以黑狗中的女人開始、結束,戲中例行工作的情景重複數次,這之中意涵的輪迴觀念,是生命常態,亦宇宙之道,也彷若回到了原點,但,究竟是陣痛過後的回復,抑或百無聊賴的失速?經歷了百轉千迴的目連救母之旅,四個二十面體依舊完好如初,背景牆片從未增減,途中一切又一切的波動、起伏、衝擊,好似雲淡風輕,船過水無痕。

註:演出節目單第7頁。

《目連拯救大地母親》

演出|身聲劇場
時間|2014/08/16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