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之情境喜劇新嘗試《不讀書俱樂部》
1月
26
2015
不讀書俱樂部(只是嚷嚷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33次瀏覽
白斐嵐(專案評論人)

沒有什麼比在溫馨小書店演出一齣與閱讀有關的音樂劇更適合的了(當然,也沒有比在理應安靜的書店大聲唱歌更錯置的了)。這一兩年來有許多小型音樂劇與音樂劇演員們開始嘗試挑戰非常規劇場空間,如多次在咖啡館演出a cappella 無伴奏人聲音樂劇的A劇團、小酒館式cabaret、又或者是這次由只是嚷嚷推出的《不讀書俱樂部》,大都以簡單的音樂配器(無伴奏、人聲伴奏、或鋼琴伴奏),挑戰了台灣過去對於音樂劇龐大編制與華麗曲風的聲音想像,往往也更巧妙地融入了場地空間氣氛,帶來了與大型音樂劇完全不同的感受。

《不讀書俱樂部》正如其劇名與演出場地所暗示的,以簡單劇情帶出了一個書店老闆的故事,場景當然就是雅痞書店店內本身的小角落,擺在舞台側邊的鋼琴,讓演員與樂手在台上偶有互動,像是某種現實之於戲劇時空之後設介入,倒也成了另種「限地(site specific)製作」。故事主角(書店主人)有著言情小說般的名字,不看書的他選擇在結束一段德國旅程後,回台頂下了一間書店,只因為這間書店曾是前女友最常來的地方,而他不願眼睜睜看著書店結束營業,失去了最後一絲與前女友聯繫的機會。前女友始終沒有出現,在「等待前女友」的故事設定下,卻如美式影集情境喜劇般,得以為其他角色安排了出場的機會,在不變的場景框架中,讓戲劇情節圍繞著男主角妹妹、惡警官、失戀女子、書店內不請自來的中國員工、男主角一起長大的ABC好友共三男三女(正好也是十年不敗美國經典情境喜劇影集《六人行》的角色組合)開展。

劇中鮮明的人物背景與角色特性給了音樂很大的發揮空間,不過《不讀書俱樂部》更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則是在「說話」與「歌唱」間夾雜敘述與抒情的曲式嘗試。劇中不刻意把「唱歌」與「演戲」切割,反而以歌曲作為全劇主要架構,推動了大部分的情節發展,這在近年中文音樂劇中是非常少見的。特別是妹妹一角,在其唱歌段落常以長音作為開頭,接上較為快速短促的旋律線,相當細膩地捕捉了小女孩擔心哥哥卻不知該如何開口、欲言又止的說話語氣。而惡警出場的主題曲以跨多音域的大跳音程呈現(引自威爾第歌劇《茶花女》劇中〈飲酒歌〉),也強化了角色充滿佔有慾、霸道跋扈的蠻橫形象。只是,這種夾雜敘述與抒情的曲式,無疑地也為習慣於好好演唱一首「正常」歌曲(有標準曲式、和聲鋪陳架構)的演員帶來更大挑戰,往往難以拿捏「以音樂詮釋口語語氣」與「以音樂建立情緒張力」之間的界線,在許多時候切換都不夠流暢,而全劇看下來,也因此少了些強而有力、能深入人心的音樂主題。換句話說,《不讀書俱樂部》雖在「音樂表現日常感」上有了令人驚喜的突破,卻也因此犧牲了音樂的戲劇性,是稍嫌可惜之處。

此外,劇中雖試圖以歌曲唱出日常說話場景,大多時候卻都是角色自言自語般的獨唱曲,搭配對手演員在樂句與樂句間空檔穿插台詞回應。除了首尾以西洋歌曲〈All My Myself〉為基底,搭配各聲部演員唱出自己角色主題的歌曲,算得上「合唱」(雖然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各說各話,各唱各調)外,劇中再沒為任何角色安排音樂上的丟接對話。同時,每段獨唱曲總以太過明確又乾淨俐落的收尾,為每段場景作結,也破壞了劇中藉由角色來來去去所呈現的生活感與流動性,反把調性拉回工整的戲劇場景結構邏輯中。從劇中音樂上的企圖來看,若能不以「歌曲」為架構單位,改從已為角色建立的音樂風格著手,讓這些帶著不同個性特徵的音樂曲式,能跟著角色在場景中的對話,碰撞出更多聲音的可能性,並以間奏配樂方式藉此銜接段落與段落之間的轉折,也許能豐富更多編曲發展,也更能建立這齣戲的音樂特色。

至於劇中另一巧思,則是許多引經據典的「引用」──大概是和書本有關的作品,總不免俗得「賣弄」學問一番。如前段提到《茶花女》之音樂主題,劇中還出現了對於中國當代小劇場表演手法之嘲諷、郭富城〈對你愛不完〉經典手勢、或是以「你猜/尼采」玩了一招中文音樂劇對於「聲韻掌握」之最大障礙(曲調旋律的上行或下行往往影響到歌詞的中文聲韻,進一步造成誤解,這也是許多台灣音樂劇使用字幕作為輔助的原因)。這些令人會心一笑的自嘲,點綴了平舖直述的劇情線。不過在某些段落,主線劇情似乎也被其他理應同屬點綴性質的旁線搶走焦點。在短短八十分鐘的小品演出中,以誇張戲劇手法朗讀/演出史蒂芬金恐怖小說某段落,或是惡警察試圖和失戀女子搭訕的把妹撇步橋段,竟都占去了相當大的比重。儘管演出效果奇佳,但也讓《不讀書俱樂部》的劇情在這些時刻都陷入了「該往何處發展」的僵局。等待許久之「(為)不讀書(的人開辦的)俱樂部」名為全劇主題,卻遲遲未登場。以情劇喜劇式結構構思的首集楔子,應該可以更明確地破題,更不拖泥帶水的點出整系列之核心命題才對(當然前提是創作者已對後續情節有了較為明確的設定與想像,而非採取且戰且走的策略)。

作為「pilot/序曲」的《不讀書俱樂部》首集,有著生活化的場景、充滿日常語感的音樂線條,還有著幾乎不能再更真實的書店劇場演出場景,無疑是近來相當令人驚奇的小品音樂劇作品,後續發展潛力更是令人期待。而接下來的續集該如何根據首集已建立之風格曲式、主題設定、音樂/戲劇結構延伸,從更宏觀的角度,以全系列之主題概念調度每集作品,讓音樂劇走向能繼承襲又創新,彼此獨立卻又互相關聯,大概也將是只是嚷嚷劇團接下來更重要的挑戰。

《不讀書俱樂部》

演出|只是嚷嚷
時間|2015/01/15 20:00
地點|雅痞書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