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丁乃箏編導、美籍音樂家范德騰(John Vaughan)和他的盲人鋼琴學生許哲誠主演的《彈琴說愛》在2010年於台北首演之後,在我觀看的這場演出已經是第110場了。丁乃箏是表演工作坊的主力成員,自成名作《暗戀桃花源》飾演春花一角大受好評開始,其編導作品風格性十足,尤其在運用演員肢體、安排敘事結構,而在選擇題材方向則常遊走在娛樂性與社會介入性之間。這次《彈琴說愛》選擇在台北百貨公司密度最高的信義計畫區(新舞台熄燈的信義計畫區),更與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合作。但對我來說,卻不僅僅僅是商業考量的異業結盟。以當代臺灣現代劇場史來看,細數自由遊走在大眾與文藝之間的大劇團,表坊必然是其一;但有趣的地方在於,表坊不往往只在二中選一,而是在看似大眾的作品中帶著反省,間接介入社會。
《彈琴說愛》表面上看來是場豐富的音樂劇,由兩位鋼琴家彈奏了大量著名古今中外作曲家的作品,Gershwin、Bach、Chopin、Lutoslawski、Beethoven、B. King、黎錦暉、戴傳賢等,加上高明的彈奏技巧、耳熟能詳的曲名(臺灣垃圾車會放的音樂、婚禮音樂等)、雙鋼琴、四手聯彈等等,對大部分的大眾而言,豐富的表演早已經值回票價。當然,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嚴格地說,就連盲人鋼琴演奏家許哲誠本身都可以作為商業賣點之一,如何看到「特殊人士」的成功表演。就此點來說,《彈琴說愛》是非常商業、大眾而成功的。
但《彈琴說愛》還有另外一面,即呈現失去視力的哲誠在舞台上身體走位的難處。丁乃箏並沒有僅僅呈現哲誠優異的鋼琴技巧,讓哲誠單純成為大眾音樂會的演奏家;相反地,她讓哲誠成為近似相聲表演的舞台演員,必須多次大規模地在兩架鋼琴中間換位、在觀眾面前大量展現能動的身體(例如當眾脫下西裝上衣與褲子一段、范德騰搶鋼琴位子等)、大量使用語言與范說學逗唱,讓整場原本可以以鋼琴彈奏技巧為主軸的音樂劇,轉變成必須面對身體(困難)的表演。哲誠不依賴視力而只能靠著對於聲音之於空間的敏感度,要不斷與整個劇場(包括舞台上下)的各種音源雜音協調,才能精準地達成舞台上不靠人攙扶的自主移動。換句話說,對哲誠而言,聲音不只是經典或是古典,而是非常現實的。這個現實而當下的聲音性(如果我們可以這樣稱呼),同樣也反映在整齣戲的內容上,劇情安排了哲誠回顧學習音樂的辛苦過程、經歷自我質疑、在期待與辜負中載沉載浮、在異於常人的認知中重新討論顏色等,在在指出每一種看似標準而普世的價值,實質都鑲嵌在複雜的生命與歷史經驗之中。敘事又透過對照范德騰,由他自述幸福而溫暖的生命歷程,自小無慮地學音樂、古典樂與浪漫的暗戀、專業的音樂教授與演奏家、近乎自由移動的跨國菁英等,再一次凸顯音樂的現實。
如果相聲段子可以不斷透過演員的演繹而重複,《彈琴說愛》則是一場無法複製的相聲文本。它以哲誠/演員為核心的創作,回溯到表坊熟悉而擅長的集體即興表演創作,是一場以生命歷史作為即興創作底本的表演。
《彈琴說愛》
演出|表演工作坊
時間|2015/06/23 19:30
地點|台北新光三越A11六樓文化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