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確計時的方式卸妝《99封告白信》
8月
17
2015
99封告白信(好野工作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6次瀏覽
傅裕惠(2015年駐站評論人)

這齣戲提供的敘事線索是,故事女主角沈怡君殺死男友張俊傑之後,伴屍一年;每天早上八點鐘,她還是習慣地穿上上班族套裝,出門前還要噴上香水。之後,她的現實與記憶不斷重疊,像是回到小時候父母親帶她去海邊,回到父親離開她跟母親的那一天。當她開始讀那九十九封她寫給死者張俊傑的告白信,一封一封地,她的時間不是往前,而是持續倒退。因為是夢遊行兇,女主角被判無罪,然後在某一天早晨八點鐘的時候,女主角舉起剪刀(或利器),自己結束等待誰來帶走她的日子。

以獨腳戲的形式詮釋這樣陷溺的情態和題材,雖然有點讓人卻步,但編導概念頗為成功地落實在舞台設計、聲響音效和視覺投影,即使肢體與文字語彙未臻成熟,這七十分鐘依然清晰記錄了一個女子對生命虛無和黑暗的見證;無論擁有多少愛、能求得多少愛,人皆因內在孤獨而不滿。

一直以來,女性創作者在舞台空間裡的陰闇獨語或天馬行空的想像,經常被視為難以承重的重或難以理解的自溺。這齣製作使用了一般劇場作品規則,卻完整地利用反光鏡相的材質和中央窗戶的格局,象徵著女主角的封閉狀態,對照中央窗戶的情境投影和舞台左側一處裝有監控攝影的入口,提供觀眾閱讀女主角行為的不同角度;當然!沒有一個角度能夠完全呈現女主角的心情和想法。同樣地,當女主角在戲的一開始,背對著第四面牆,對著舞台鏡相反射的觀眾群影直陳,她知道有人在監看的時候,也像是實踐了編導的概念,宣告對人際關係的不信任。

這樣的設計也呼應了劇情最後,女主角像是獲得救贖般走出白色盒子的封閉空間,卻其實是走到空間之後,準備執刀自殘。聲響設計填補了語言無法言說的空白,近乎完整的空間設計,細心地為這齣獨腳戲下了許多註解;觀賞全劇的滋味猶如品嚐一道精緻清淡的輕食,不至於濃烈,但也說不上痛快。

與幾位女性劇場創作前輩相較,《99封告白信》似乎能嫻熟地使用了當代劇場元素與設計,來表達女人難被理解的獨語與想像;行銷製作和發售贊助票券的方式,都反應了近來中、小型劇團製作的體制,已稍具規模。過去無論是肢體動作技巧極好的陳惠文、風格深具儀式性與專注力的吳文翠、偏向詩性文字的周曼儂與投入人際心理治療的張嘉容,和擅長融合文字與身體的編.導.演徐堰鈴等等,實踐概念的方式都是大倚賴肢體動作和近舞蹈性的視覺編排,來呈現她們對自己、對世界和對文字的情感。其情感濃郁熾烈,難以推衍客觀邏輯,必須緊密地跟從主創者的動作與文字,訴求直觀的理解。反觀這齣戲,無論是九十九封告白信,還是那個在睡夢中被殺死的男人張俊傑,這些敘事情節其實都該被視為女性創作對外溝通的一種邏輯象徵,或是翻譯為能被男性父權社會理解的一種代號語言。我能從整體製作的整合,讀出編導製作的細膩與貼心,但對於表演語言與身體的孱弱,也不免覺得遺憾。又或者,這樣的「孱弱」,是對人生現實表示無力的態度與立場。

這樣的心情對我來說並不陌生。近廿年累積對台灣劇場創作的觀察,我們不難從年輕作品裡,讀到雷同的心事;女人的選擇與人格肇因於父母離異的創傷、長輩不成熟的人格、情感的挫折或是困陷。若從男性父權社會的主流邏輯來看,女人都會被「小看」;換成戲劇的邏輯也就是說,這樣的敘事情節,角色如何立體或如何具有說服力。凡涉及這樣的客觀地、單一地、父權式的敘述,沒有「玉石俱焚」的野心或翻轉慣性邏輯的企圖,這樣的表演語言和身體,就容易顯得孱弱。

孱弱不好嗎?沒有不好。重複才可能不好。我並非不滿這齣戲的呈現,反而驚訝這齣戲背後的視角,是這麼的年輕!只是,為什麼每隔一個世代或每隔幾年,劇場中的女性創作者都對生命有著同樣的慨嘆呢?相對於許多空間和情境,劇場幾乎是毋庸置疑地「獨裁父權」,這並非指責,而是它的特質。女性創作者要在這樣的遊戲規則下,找出一條能詮釋自己的方式,創作者還可以再努力,而觀者也該有警覺。

《99封告白信》

演出|好野工作室
時間|2015/08/14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