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給我一杯!《忘情水》
9月
08
2017
忘情水(秀琴歌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307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通常,秀琴歌劇團的作品只要標榜著「鐵三角」張秀琴、莊金梅、米雪同臺演出,就會引來非常多的觀眾前來觀賞。特別在南部,秀琴歌劇團的演出資訊一出,即造成搶票,或者是觀眾個個提著摺疊椅,爭相為見「南霸天」而大排長龍。堅強的唱、念、作、表,是秀琴歌劇團贏得許多關注的重要原因。2011年,秀琴歌劇團推出《安平追想曲》後,作品中新編曲調的比例在近年漸漸增多,主題也越趨多元。從八年前的佛教作品《阿育王》(2009)、《蘇乞兒》(2016),直至今年推出的新編大戲《忘情水》,雖看見了秀琴歌劇團的努力嘗試突破,卻也看見了侷限。

關於《忘情水》,首先必須從文本談起。究竟這部戲演的是什麼故事?誰的故事?哪裡的故事?在觀劇後,我一直反覆思考這些問題。且看文宣上的宣傳文字:

「幽冥地府忘川河畔,她是永恆的等待

月落日出,花開花謝,他是癡心的不願遺忘

一段無止盡迴還轉生的愛情故事

人間男女,如果是你/妳

會選擇喝下那一盅忘情水嗎?」【1】

從文宣中,能夠得知這是關於「生死」、「愛情」、「輪迴」的一部戲,除此之外還能夠知道「孟婆湯」,也就是「忘情水」,應是劇中相當重要的象徵,與串聯整部戲的關鍵。然而,在觀賞完這部戲後,我的理解確實與文宣上獲得的差不多,不過卻僅止於此。就文本來說,本劇必須再思考的問題總括有三個。一是劇情鋪排的問題。情節破碎,段落與段落之間無法被順暢的連接。在劇情鋪排中,看似有轉世姻緣的牽連,但劇情描寫得模糊,導致觀眾無法順暢地理解劇情發展。劇中所描述之輪迴轉世,無法被清楚區分。如孟心茹死後,卻又接著孟心茹被強娶,然後又再死……每段劇情看似是不同的,卻又被貫串全劇的兩個名字「孟心茹」與「胡無輝」給弄得糊塗。

再者,演員們究竟扮演什麼角色?無法在破碎的劇情中被清楚理解。第一幕〈前世怨〉的開場,張秀琴與莊金梅演唱了【哭墓】與【新編:忘魂調】之後即接進劇情發展。然而,曲詞主要功能在抒情,並無傳達出太多的資訊。莊金梅究竟飾演的是孟婆?還是孟心茹?胡無輝由張秀琴,還是張心怡飾演?劇情接續著發展,人物、劇情卻更加模糊。筆者也發現,不只有我感到一頭霧水,坐在我後方的觀眾們同樣疑問地說:「孟心茹不是死了嗎?怎麼又活起來?」

三則是,曲多於白,曲又多在抒情。在《忘情水》這部戲裡,能夠傳達資訊的念白可以說是非常少,大多由曲子串接,光筆者在筆記本記下的曲子就多達五十曲,且大多在抒情,儘管有所指涉,也不夠明確。如貫穿全劇的主題曲:「我不飲忘情水,忘川河內苦亦甜。寒風刺骨蛇竄脾,千年萬年也要等你。立下誓言,受盡折磨也要等你。」這首曲子在劇中至少出現兩次之多,曲詞所帶有的情感相當豐沛、真摯。然而,曲詞中的我「等」的究竟是等誰?人物又如何受盡折磨、等待有情人?雖能感受到曲詞真摯的情感,卻有不知此情為誰之嘆。

另外,談到跨界結合,舞蹈在《忘情水》中也是相當重要的部分。宣傳上,《忘情水》亦主打與雞屎藤新民族舞團的合作。不過,舞蹈的安排卻是須再行斟酌的。如第一幕〈前世怨〉中,胡無輝在痛失孟心茹悲傷時演唱曲子,舞者即在演唱時,顛顛倒倒走進舞臺模擬酒醉、痛苦等樣態。但,曲文具有強烈的情感,身體所能表達之情感,又是強烈的,即顯得舞蹈的出現有些突兀。除此之外,技術在這一場次,也出現相當多的問題,如crew在燈光還未完全收光即搬運舞臺佈景、懸吊的繩索不受控地與布幕碰撞著等等。

對於《忘情水》,筆者的期待很深。當然,秀琴歌劇團的主要演員們,在唱腔、身段的表現是相當值得讚許的。這也是在每一次觀賞他們的演出時,必不讓人失望的部分。除此之外,秀琴歌劇團的編曲風格如同今日的臺語流行歌,質樸卻深刻的曲詞感染著舞臺下的觀眾,也因此培養出一批死忠的粉絲。然而,戲劇的結構與情節的合理,顯然還是重要的。儘管曲文如何動人,觀眾無法藉由人物、劇情找到投射與共鳴,我想,即便舞臺上的演員們多賣力的演唱、舞蹈,一切也可能只是徒勞。

《忘情水》的主題事實上是有趣且值得期待的,然而,回頭從文本找回基礎,確立結構、立體人物,待一切都豐滿後再談突破,或許都未必太遲。

註釋

1、取自「秀琴歌劇團」臉書粉絲專頁。

《忘情水》

演出|秀琴歌劇團
時間|2017/09/01 19: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