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與超越《管樂狂潮Ⅲ——民謠之舞 宇宙之音》
4月
02
2018
管樂狂潮III——民謠之舞 宇宙之音(清華大學音樂系管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13次瀏覽
陳彥儒(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本場音樂會是由國立清華大學音樂學系管樂團指揮鄭哲男副教授,邀請知名指揮Douglas Bostock,以及作曲家伊藤康英來台。同時,作曲家伊藤康英也率領了他在日本洗足音樂大學負責帶領的綠領巾合奏團,一同前來參與這場音樂盛事。其實能夠有這樣的音樂會並非偶然,早在2009年,時任新竹教育大學音樂系管樂團指揮(現已改制清華大學音樂系管樂團)的鄭哲男老師,即積極與日本洗足音樂大學接觸並邀請洗足音樂大學管樂團來台,對於新竹高等音樂教育有極大貢獻,也不難看出鄭哲男副教授積極提升學生素質與樂團合奏品質的企圖。

本次音樂會主題訂為「民謠之舞,宇宙之音」也緊扣選曲:上半場由伊藤康英親自指揮自己的作品,由本次在台灣首演的《煌夜ー祭典的幻想》開始,接著是《綠袖子主題幻想曲》,最後帶來取材自日本宗教迫害歷史與長崎民謠的《榮耀頌》;下半場則由指揮家Bostosck帶來上個世紀美國作曲家Alfred Reed的亞美尼亞舞曲第一章,20世紀初鋼琴家與作曲家Percy Aldridge Grainger的《小孩子進行曲》,最後是當代英國重要的銅管樂團作曲家Philip Sparke的《宇宙之音》。

伊藤康英作為日本產量最大、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日本本土民謠的探究與想法可以從他三十年來的創作觀察得知,本次台灣首演的《煌夜ー祭典的幻想》可說是總結了他從年輕時的為寫而寫,到最後看似忠實還原卻極具巧思的結果。作品開頭的木管大齊奏直接的破題宣告了作品的開始,緊接著的擊樂喚起了筆者對於日本音樂最直接的印象-和太鼓,卻並不是直接的搬用樂器,而是使用了定音鼓配合不同的演奏技巧加以模仿。作品中也不時看到伊藤康英為了在「管樂團」這樣的體裁中呈現日本風味所下的苦功。2016年伊藤接受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管樂團邀請來台時曾在公開講座中表示,日本傳統音樂並沒有和弦的概念。因此為了進一步在管樂合奏這樣的體裁中呈現日本音樂看似簡單,實則有一定的難度。如何在捨棄和聲後透過配器、應用各樂器的聲音特質與演奏技法來呈現,還要能兼具聲音的豐富度著實是一門學問。緊接而來的《綠袖子主題幻想曲》則是相當「客製化」的作品,是專為洗足音大綠領巾合奏團的音樂會所創作;上半場最後一首的《榮耀頌》在第二樂章中更是別出心裁,使用中國笛來代替日本傳統樂器「龍笛」。

針對上半場的呈現,筆者相當喜歡卻也感到可惜。由於是作曲家親自指揮作品呈現,可以說是作曲家意志的直接展現。比如《煌夜ー祭典的幻想》整體相當精彩,張力與爆發力十足。尤其最後一段主題呈現的「睡魔祭」更是在伊藤康英的帶領下毫無保留:一群人推著鼓、吹著笛遊街,吆喝與吶喊此起彼落的畫面真實感十足。或者《榮耀頌》的第一樂章夏康舞曲在作曲家本人的帶領下,清楚的呈現了十三段變奏的各自風貌,也讓人不禁去想這個樂章的布局是致敬巴哈,或是致敬Gustav Holst的第一號軍樂組曲?但畢竟是「兩個樂團」的合併演出,在聲音與技術上依然聽得出一定的落差。尤其是《榮耀頌》的第一樂章,儘管當晚的呈現極大程度的展現了作曲家的意圖,卻也明白的顯示了因為排練數量有限所無法克服的默契問題:本應純粹至極致的葛利果聖歌段落句首零落,在人聲後呼應的器樂演奏句首也感受不到流暢。

下半場,Bostock展現了他作為專業指揮家的風範,烹小鮮一般的輕鬆駕馭樂團,呈現了相當不錯的聲響平衡。對於《亞美尼亞舞曲》這一個上個世紀的經典,Bostock在音樂會前的訪談表示這是一個經典如貝多芬一樣的作品。Bostock也不負這個經典作品精巧的處理,尤其在最後一段《去吧,去吧》在速度上也重新設計,鋪陳了精彩而完美的高潮,兼顧了亞美尼亞傳統民謠的流暢與美。可惜,樂團的表現卻並非無瑕,同樣的默契與流動問題依舊,使得許多處細節未達完美,徒留了一個帶著瑕疵的優秀詮釋。而《小孩子進行曲》則是本次音樂會中筆者最不滿意的一個作品。首先,由於本次音樂會的性質與目的,樂團的雙倍編成可以說間接的使《小孩子進行曲》的鋪陳與層次被抵銷。其次,音樂會中並未演繹曲中需要人聲歌唱這一部分。雖然在譜上這一部分被列為選擇演奏(option part),並不是強制性的,但筆者以為正因有人聲部分加入,才更顯這個作品的豐富有趣。最後的《宇宙之音》作為當晚的壓軸,也最難掌握。開頭的法國號獨奏也許因為前面的作品體力消耗太大而並未真正令人滿意,並且擊樂在聲響上未能達到筆者所期待的表現與色彩。尤其,筆者實在認為鍵盤樂器所選用的琴槌實在太軟,使得許多與木管聲部同時演奏的樂段在色彩上減損不少。不過,整體表現依然相當出色,尤其呼應主題的宇宙之聲(MUSIC OF THE SPHERES)和和諧(HARMONIA)兩個段落,在指揮的帶領下樂團送出了溫暖、厚實的聲響,相當感人。

整體來說這是一場相當難得的音樂會。不論是樂團編成、選曲、指揮,都可以看到鄭哲男副教授的用心與苦思。這不是一次放煙火式的節慶與同樂會,而是紮實的讓兩校的學生彼此磨合學習。若單純的將本次音樂會定位成兩校交流音樂會,筆者以為這是成立的。卻也因此更希望兩校能共同呈現超越交流音樂會水準的結果。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相對較為嚴苛的要求與希望,畢竟在極短的時間內可以有這樣的成果,可見團員們是下了多少苦心在練習,但音樂會結果畢竟是現實的,許多細節依然無法瞞過聽眾。筆者期待日後鄭哲男副教授能繼續耕耘,替台灣音樂人才養成與資訊的介紹打開一扇不同的窗口,帶來不一樣的風貌與氣象。

《管樂狂潮Ⅲ——民謠之舞 宇宙之音》

演出|國立清華大學音樂系管樂團、日本洗足音樂大學綠領巾合奏團/伊藤康英、 Douglas Bostock
時間|2018/03/09 19:30
地點|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
前三樂章樂團在小心翼翼之下,略少一分現今流行詮釋莫札特往往帶有的乾脆,而第四樂章,琉森室內弦樂團的演奏在以往的方正中多了一絲狂野,音樂更為緊湊,在弦樂的快速演奏與木管的長音舒緩之間,有相當理想的平衡與對話。
3月
27
2024
下半場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夜曲與塔朗泰拉舞曲》是相當成功的開場演出,Bomsori也明顯給予得比上半場更滿,與鋼琴的合作也是水乳交融。這首曲子以安靜開場轉至瘋狂,再從多消長沉澱,處處都是難題,也需要好的音樂設計,但也因為音樂家沒有打安全牌,每一個撥弦或是泛音、雙音都讓演出精彩奪目
3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