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女亦男,非女非男《不男不女》
8月
24
2018
不男不女(藍貝芝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69次瀏覽
杜秀娟(專案評論人)

2018臺北藝術節以「ASSEMBLY為了_____在一起」為名,深度規劃三個面向的展演活動 -- 「共想吧THINK BAR」、「藝術前進中山堂TAIPEI ZHONGSHAN HALL」、「國際共製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其中由新加坡陳立婷(Liting Tan)編導的《不男不女》(Pretty Butch)是「共想吧」系列的展演,探討陰性陽剛(feminine masculinity)的議題。雖說是「讀劇演出」(STAGED READING),以一位口述者與四位演員的配備(皆為女性)【1】,搭配舞台空間、道具、與攝影作品的運用,這個作品卻蘊含了正式演出的格局。

戲一開演,口述者Ting上場,拿下掛在舞台上的記事本,告訴我們序篇是關於「試穿」【2】,與接下來的幾個過場,隱射身分認同如同服飾的穿脫(與自如)。她口述過去的記憶(照片中小時候綁辮子、穿裙子的模樣),如何符合母親傳統價值觀中女孩的形象(口述者用「你說」來敘述,我們逐漸知道這個「你」指的是她的母親)。她的議題是如何在傳統觀念下找到自己,與屬於自己的真實。四位演員是成對關係,Liam和Mark是男性友人關係,Liam有男性女乳症,Mark則是超man的男性;另一對則是女同志伴侶Becs 和Leslie。男性友人組的議題是何為男/陽性;要man才算是男人嗎;若不man就被視為陰陽人;男女是以生理結構的不同來定義嗎……等等。女同志伴侶組則集中在即將由Leslie的卵子和Becs的子宮所共同孕育而生的孩子,誰是爸爸誰是媽媽;因社會無力理解女同志組成的家庭,因為難以歸類而面臨被排外的難堪與憤怒……等等議題。

這個演出用來乘載負傷(the vehicle of woundedness)【3】的途徑有同志的論述與見證(testimony and witness),敘述(narrative)與角色扮演(role play)。同志論述部分雖以陰性陽剛(feminine masculinity)為主要關注對象,也兼顧陽性陽剛(masculine masculinity)、陰性陰柔(feminine femininity)與陽性陰柔(masculine femininity),涵蓋的議題夠廣泛。見證的模式不以當事人出櫃而採間接的扮演,角色成為面具。【4】即使當中演員有女同志,因為藏身於角色之後,見證的力道不強,但多了虛構的美學與想像的空間。敘述與角色扮演的搭配得宜,演員的表現搶眼,從頭到尾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許多幽默或嘲諷的橋段有細緻的質感。

戲中許多提問發人深省,比如男性的man是天生還是文化生成,同志如何覺察自身內化社會的自我批評,然而作品中女同志的情慾表現過於溫和。關於性別認同(sexuality, gender, and identity)的表演,已過了大聲疾呼、慷慨激昂的抗爭階段,溫和雖然安全,卻少了抗拒的力道。比如Liam有男性女乳症,扮演的演員肢體明顯女性化,雖有突破男性肉體陽剛的刻板印象,但透過關於乳房的夢靨,壓抑自身陰柔的一面,我不禁想,她/他是扮演矇混過關(passing)【5】,還是夾雜厭女(misogyny)的情結——厭惡自身陰性的自我?

最後,按照既定的角色扮演角色,男性友人組有女扮演男性的快感,女同志組則近似擬真,而少了讓性別成為展演的可能(gender as performativity),算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註釋

1.演後座談上,導演指出本演出在新加坡是兩男兩女組成演員。

2.舞台螢幕顯示各場標題。

3.負傷的乘載者(the vehicle of woundedness)是我今年劇評書寫的切入點。負傷(woundedness)一詞採自負傷的治療者(wounded healer),指個體先經歷傷痛的洗禮,因為與傷痛日久相處而了解,或者因為與病為友,由內而生一股療癒的知識與能力。承載者(vehicle)源自鍾明德對於葛羅托夫斯基的「藝乘」(Art as Vehicle)研究,在此強調的是,表演作品是承載者、是車乘,運用高深的藝術技法,能將人間苦難的經驗轉化為世間美好的藝術圖像。

4.當天演後座談,觀眾提問為何不用男性扮演男性友人組?導演回應,一方面在台灣尋找演員時,由於這一群女性演員的表現搶眼,所以改用女性演員。導演接著說,女同志的故事還是要由女性(或女同志)來說。劇評人在此推測,雖然本劇純屬虛構,卻有見證的精神與意圖,因此用間接一詞來形容。

5.這裡passing是廣義用法,用於女扮男與男扮女。劇評人在此指出passing的可能,是運用精神分析的理論詮釋Liam做噩夢,可能是男同志但又不表明,隱藏在陰柔直男的身份裡。

《不男不女》

演出|陳立婷編導
時間|2018/08/11 19:3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