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人的低吟《粘家好日子》
7月
23
2012
粘家好日子(曉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3次瀏覽


作為萬華在地劇團,曉劇場的《粘家好日子》,以周紘立《壞狗命》一書為基底,以小見大,從粘家三代的故事,探尋曾經在艋舺活生生跳動的血脈。

以「擺渡」為名,那條橫跨舞台、由黃紙鋪成的長河,是粘家愛恨嗔癡上演之地;演員不上場時,隔著黃河與觀眾相對而立,仿若等待親人召喚,而得以重返人間的亡靈。似乎不欲觀眾清醒地自外於故事,生與死、瘋狂與現實的界限在特意的處理下,變得曖昧而模糊。隨著戲的推展,究竟是粘家人順水流舟來至現世,還是觀眾無意間著了擺渡人的道,晃晃悠悠來到昔日的艋舺粘家?

穿梭跳躍的時空,或許是老阿嬤的夢境,但即便阿嬤在每一個滯留處如同先知般預先警示,也只得到女兒們不以為然的微笑,觀眾在此時取得和劇中人一樣的無力感,這樣苦口婆心的話語,很容易在我們的生命經驗中取得共鳴,只是我們一般不太受教,有些路途,總要自己走過了才知風景如何。

這些情場失意的粘家女性,有如麻油菜籽,在現實的不堪中,我們竟還看到一絲作夢的天真,和孩童般嬌憨的笑。如同坐落在河道一隅的小木馬,或許象徵掙扎求生的粘家人,心中一塊小小的天堂淨域。場上懸掛的畫框閃著霓虹色彩,一方面讓人聯想到艋舺曾經的五光十色、胭脂水粉;一方面映襯著小木馬,竟有某種童趣,或許這個塵世就是粘家人的遊樂場,我們都是某個小孩,在此戲耍而不自覺……

不知是否刻意規避以台語搬演在地故事的理所當然,許多應是台語發音的字詞以國語讀唸,並採取韓劇般誇張口形,造成某種違和感。這種違和感,倒是和粘家女性孜孜矻矻追求幸福,卻又總是錯辨現實的不合時宜產生某種連結,令人無奈一笑。意外的收穫是,在這種語言限制下,一旦突破言語的疏離而直觀角色生命,便有得魚忘荃之感動。劇中亦有頗多逗人發笑之處,

就在觀眾越來越無法肯定,桌上那盤到底是西瓜還是梨子時,故事即告終。篇幅略短,讓人意猶未竟;但轉念一想,粘家的故事要細細講下去,不知伊於胡底?導演似乎選擇重重拿起,輕輕放下;毒品、性、暴力都在劇中一閃而逝,使得此劇雖使用艋舺如此重口味的食材,卻呈現某種詩意的輕盈美感。

或許也是某種不忍道破的嘎然而止吧?如同劇中一幕,小阿姨正等候即將來到的相親對象,驀然一聲電話鈴響,全場靜止,已然瘋狂而話語錯亂的大阿姨接聽了相親對象的電話,可想而知,婚事告吹。對比於追求幸福的強烈渴望,現實的破敗難堪令人難以啟齒,作品似乎不欲進一步挖掘瘡疤,保留粘家女性們眠夢的權利。欲語還休,不由分說,那麼清醒所為何事?不如大阿姨在劇終笑臉迎人的吆喝,大家來吃西瓜(/梨子)吧!

《粘家好日子》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12/07/07 19:30
地點|台北市萬華糖廍園區藝文倉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導演刻意迴避台語通俗劇的刻板流氣,而選擇陌生化的詮釋;這恰好與一個月以前台南人劇團《海鷗》利用台語「通俗化」契訶夫,策略上相背而馳。然「俗」與「雅」之間豈果勢不兩立?(林乃文)
7月
10
2012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