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優人,自在飛揚《花蕊渡河》
11月
07
2012
花蕊渡河(優人神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3次瀏覽
謝筱玫

由花博定目劇改編而來的劇場版《花蕊渡河》也是第一次由青年優人在專業劇場挑大樑的演出。青年版的優人神鼓充滿熱血與飛揚跋扈的生命活力,乍看少了優人神鼓以往沉潛凝煉的宗教氣韻,但看完整場演出會發現其簡單的敘事充滿著禪意機趣,並且善用了表演者的「年輕」:故事即關於一批年輕的背包客目睹了花兒的生滅而若有所悟。本該是「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的花朵,因著少男少女的駐足停留,小花的生命與年輕人的生命兩相照見,年輕人甚至得以觀照自我、諦聽心性。於是,「花蕊渡河」的「花」最後似乎更像是在講人心中的那一點佛性。

所謂的「故事」,是由簡潔的旁白,如「一朵小花迎著朝陽」或「一朵小花在艷陽下盛開」等以時間軸的流動(朝陽、艷陽、烈日、深夜)製造簡單明瞭的敘事結構與分段。貫穿整場演出的,是一個提著皮箱的時間旅者,此人像是個雲遊僧,也像是莫測高深的武林高手,在劇中以詼諧智慧點醒、度化凡人。象徵花之精靈的舞者在旅人簪花於鬢邊之際開始舞動綻放,少女也開始了與美麗生命的相遇。開到荼蘼一景,少女與花仙舞步一致,輕盈的圓裙在舞台上畫出了兩朵花,旋轉復旋轉,悠揚的笛聲間,有著物我兩忘的狂喜。

同樣感受到天人合一境界的,是結尾的深夜一景,水聲帶出夜晚的寧靜,少年們在夜間舞長棍,既是充滿力道的武術動作,長棍抽擊鼓面上又另有一種力量,伴隨著木魚、銅鑼、笛聲,視覺與聽覺皆酣暢淋漓,然後,花瓣無聲壯闊地落下,像是靜靜落下的雪。旅人出,在一片落盡的繁華中,拾起一粒種子,生之循環反覆盡在不言中。

年輕優人的鼓聲充滿活力,鼓聲的奔放激昂也吻合年輕背包客們的性情與花之盛開,(也就是敘事巧妙的把演出者的年輕條件考慮進去,掩蓋了年輕可能的易放難收之缺陷),器樂音色的加入也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木琴製造出河水流淌的感覺,與大提琴互搭則別有一種生命的喜悅,後半段的笛聲適時營造清幽效果。而這些曲調也是青年優人們的創作。

《花蕊渡河》是個讓人觀之聽之湧生歡喜的演出:作品的意境數度令人感到與天地共舞的喜悅;而這批初試啼聲的年輕一輩,他們的身手展現了紮實的訓練,更令人感受到熱情與希望。長江後浪推前浪,這批自景文高中優人表演藝術班培訓的學生,真的已經是準備好了。

《花蕊渡河》

演出|優人文化藝術基金會
時間|2012/11/02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飾演青春學子的舞者們,在拋擲五彩繽紛的小鼓的同時,向上旋轉跳躍,飛揚於舞臺之上,飾演雲遊僧人的表演者,拖移著行李箱,輕巧地漫遊四處。這些「平移」及「往上」的身體新意象,搭配寫實現代化的台詞,創造出不同於上一代優人肅穆傳統的新風景。(鄭芳婷)
12月
12
2012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