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漂泊,溫度剛好《單身溫度》
3月
18
2013
單身溫度(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8次瀏覽
紀慧玲(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綠光劇團《單身溫度》雖以王鼎鈞同名小說改編,但劇本只擷取小說十二個單篇之部分(主要為〈土〉、〈單身溫度〉、〈不是純吃茶〉),勾連為一齣以老兵「華弟」為核心的回憶故事。王鼎鈞自陳,「短篇圍繞著『鄉愁』寫成,鄉愁無可排遣,也許遁入愛情可以得到救濟,但愛情的追求也沒有結果,顯得『好個淒涼的我』!」(1988年新版,作者自序)鄉愁是底緒,愛情是浮萍,漫漶成畸零變形的一汪苦海,編劇吳念真牢牢抓繫鄉愁、愛情兩頭,創造出一個身分為來台老兵的八十歲華弟,半生與愛情錯身,以及「鄉愁在哪頭」的當代詮釋。最終一幕,華弟喃喃獨語「暖暖的,真好」,此時落英繽紛,新綠早發,正向的溫煦力量瀰漫全場,幕落。

作為向文學作品禮敬之作,《單身溫度》不僅取材原著,更有大幅度「新詮」。此因小說成書於1970年(原名《單身漢的體溫》),書中人物停止於1970年,自不可能有劇中101大樓高聳矗立的「未來圖像」;書中鄉愁羈困,作者未正式提解,編劇安排華弟返鄉,再次患了水土不服之症,得吃台灣水果──呼應第一幕〈土〉篇,華弟必須服用離開大陸帶著的一瓶家鄉泥土──方能治病,以此託出「他鄉變故鄉」結論不言可喻。為貫串愛情主軸,劇本讓華弟分別與醫院大陸籍女護士、身世可憐的隔鄰養女、冒名頂替姐姐來台的初戀情人之妹、賣身養家的台籍養女,分別有一段若有似無之情遇,頭尾相連,合情入理,但也非原著本意。

《單身溫度》十二個單篇彼此並不相干,雖有華弟其人,或作為主人翁,或作為旁支人物,但總的來說,貫串民國四、五十年代漂泊寄旅的外省人與當時台灣社會若干現象,結構歧奇,似從華弟眼中窺看一幅乖離荒疏人心圖像,正是作者寫作的五十年代台灣窒悶、無路可出的生存處境。然,搬上舞台後,這幅歷史景觀已被改寫為戰後台灣七十年流變速寫,並且跳躍前進,且以寬容、溫和態度視之。從一開始八十歲華弟彷如靈魂出竅遊離病床外,用旁觀敘事者口吻倒述半生,一旁安養院看護急救,視如己親,宛如「親人」開始,寬容已然定型。

老兵形象,鄉愁書寫,文學作品不乏先例,戲劇舞台上《寶島一村》、《西出陽關》亦曾敷演。《單身溫度》直面老兵,尤其是單身老兵,情慾無從寄託,仍然正面書寫,並不時穿插詼諧。值得肯定卻也困難的是,如何重現民國四、五十年代氣味?上半場不論是外省阿兵哥、廣播員,隱密曖昧的咖啡雅座,美國大兵影響下的喇叭妹、旗袍妹茫惑感,都因逼真度不足,致使氛圍疏離(雖然,兩位年輕演員梁正群、張靜之演得十分誠摯);一直要到下半場,哭線漸次逼近,驟聞大陸親人死訊,以及羅北安、姚坤君兩位資深演員老妝上場,時空來到今日,相隔數十年再見唯剩喟嘆,緣份早已相錯,此時,劇場氣氛終於完全凝靜,觀眾移情投入,席中並傳出啜泣聲。

「要幸福喔」一向是綠光招牌口頭禪,編導採用定格敘述手法,九場戲彼此獨立,人物無一例外,都在尋覓幸福。緊密對話試圖框以寫實;壓抑色調影像暗影流動,即使滿樹繁花,亦見一片滄涼;半裸桁架屋宇景片,照見「家」的空虛浮盪;兩場年夜飯獨飲畫面,尤觸人心弦。只是,歷史並不只這些「寫實」而已。老兵鄉土與國家認同並不如此單純,是否真如劇中依歸台灣?老兵的情慾去處是否與忠貞一同?…這些真實/寫實無比讓人困惑。但《單身溫度》至少成就一場情感交換場域,離鄉的、失親的、無愛的、共同取暖的、相互慰藉的,在「暖暖的,真好」肯定句裡,找到最大認同,再次證實:劇場就是一場幻覺,也證明:暖和的溫度對多數人來說,剛好;烈酒燒口,冷酒傷情,也就免去了吧。

《單身溫度》

演出|綠光劇團
時間|2013/03/17 14:30
地點|國家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