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夢境般的尋覓《青鳥》
3月
19
2013
青鳥(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20次瀏覽
杜思慧(2013年駐站評論人)

梅特林克的原著劇本《青鳥》透過兩個家境不富裕的孩子尋找青鳥的過程,反應他們對現實和未來的樂觀憧憬,劇中不管是場景或人物都充滿了各式意味雋永的象徵手法,比方「時間」、「光」和「夜」等也都被擬人化。有別於原著裡眾多人物和場景的設計,師承賈克.樂寇的法國四銀翼劇團化繁為簡,以五名演員扮演了大部分角色,加上影像的使用,成了一篇3D詩意版的《青鳥》。

故事在兩個小孩對今年無法和聖誕老公公約會的遺憾中開啟,然後他們就著夜燈爬上了窗框、偷窺鄰居家中豐富的聖誕晚會並玩起空吃麵包的遊戲;忽然間,仙女出現,央求他們幫忙尋找青鳥以解救自己的小孩,並給了他們一顆會讓萬物說話的寶石,夜之旅程於是開始。一直懸吊在舞台正中央的窗框是他們的時光機器,巧妙地搭配後方三塊可移動的長型投影幕,讓不同的2D或3D影像內容決定他們的地理位置。兩位主要演員在窗框上下移動爬行穿出鑽入,看似輕鬆,但其實所有組合所需的重量和力度平衡皆經過計算,並細膩的放在表演裡,很是厲害。

要抓住一隻會飛的鳥不容易,而且「存在大自然中的未知力量會守護萬物靈魂的秘密」;然而這個劇場裡的藝術家們用他們的秘密(物件、影像、體操和特技),翻轉了這股神秘力量,以創意放肆追尋那不可知及不可見的。劇末,和原著不同,兩個小孩躺回了好似上下床舖的萬用窗框上,被隔壁的母親喚醒。他們驚訝昨晚夢的遭遇,卻也立刻被現實拉回、開心地迎向母親早晨的呼喚;場上微亮,只剩下那象徵時光機器的窗框輕輕擺盪,寂靜,燈暗。那份寂靜,令人明白,幸福原來就在母親一如往常的早晨擁抱裡。

這齣2012年在外亞維儂藝術節中(註一)獲高度評價的演出,用他們介於成人和兒童之間的敘事步調,穩實完整地說了個故事,花俏,但也真功夫。但若能讓他們在屬於這個製作規格的實驗劇場中而不是鏡框式舞台裡演出,相信能更完整表達出其特有的法式靜謐及思維,那些劇場裡台上和台下共享的寂靜時刻,也才會顯得更加親密和珍貴。

註一:主辦單位在宣傳DM上誤植為亞維儂藝術節。相關記錄可見劇團網站http://www.collectif4ailes.fr/?page_id=22052

《青鳥》

演出|法國四銀翼劇團
時間|2013/03/16 19:30
地點|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
《換/幻妻》讀劇導演藉由聲音、身體、影像與聲響的調度,將本劇對於婚姻的討論從個人感情層面拉到社會層面,揭露了婚家持續作為勞動力再生展機制的困境,以及其與跨國高科技產業主導的全球勞動分工共享的底層邏輯。
4月
10
2025
《幹掉她》是一齣將語言、敘事與主體性全面打碎的作品,也是一面映照現代人與資訊、影像、情感、聲音相處方式的巨大鏡子。在當代舞台上的再製,不僅延續了昆普的文本實驗精神,更將這種碎裂性推向數位社會的深層隱喻。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