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劇場語言精練顛峰之作《清明時節》
11月
11
2013
清明時節(綠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17次瀏覽
張啟豐(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要和相愛的人生活在一起,需有多大勇氣?和一個不了解自己的人生活在一起,又能夠走多久?

綠光劇團《清明時節》是臺灣文學劇場系列的第一齣戲,改編自鄭清文小說《清明時節》及《苦瓜》,2010年首演,三年後再度演出,動人依舊。

小鎮銀行行員輝昌一表人才,秀卿以夫為天,服侍先生、照顧小孩無微不至,備受外人稱羨。然而,輝昌自認秀卿並不瞭解他-他所聽的古典音樂、所讀的書,直到遇見梨花-潘老師的女兒。於是,兩人愛苗在冰果室古典音樂中滋長恣放,盡人皆知,除了妻子與父親。而戲,才開始。

妻子溫婉謹慎地詢問梨花是誰,換得丈夫暴怒地顧左右而言他;父親和緩安靜的暗示,則力道萬鈞。只因為父親年輕時走過同一條路,雖然妻子因此上吊、自己悔恨一生,但仍了解支持女兒面臨的狀況,儘管劇中一干人等幾乎都是他的學生-而且他還是輝昌、秀卿的證婚人,在婚禮上祝福新人白頭到老。事情鬧大,調解未成,輝昌無業在家,梨花則計畫北上,兩人最後在冰果室見面。輝昌出門前對秀卿溫柔安慰交代,秀卿欣慰流淚,渾然不知這是丈夫對她訣別。輝昌在冰果室見到梨花,將她美麗背影深刻腦中,而後執行自己的意外車禍。

丈夫、妻子、情人-關於責任與愛情的藤纏糾葛,從來就不是新鮮題材,輝昌、秀卿與梨花的三線交錯分叉,也不是多麼出人意表的設定......只不過,綠光很誠懇地、不灑狗血地、緊織密縫地呈現。於是,生活在框架下的無奈,於縫隙中尋得知音情愛的欣喜,都在靜謐慢流的時光中,暗潮洶湧地展開;情節與對話徐徐如緩,底下卻不安地翻攪出角色本身的力場失衡及演員彼此施法較勁。

全劇本諸小說而生發,雖然平鋪直敘,卻藉由角色性格的成功建立,而導引出深刻動人的情節。秀卿、輝昌、梨花,似乎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與價值觀中。所以,秀卿用她認為的好來持家事夫,致輝昌自認被囚於生活框架;輝昌唯有和梨花相處,才能感受到被瞭解的幸福,但囿於婚姻,無法承諾兩人未來;梨花認為人是跟著心在走,因此為愛向前衝,也同時怨懟輝昌不夠勇敢。只有潘老師,既是過來人、也是當事人,在父女情感上支持梨花對愛情的追求,那怕違拗人情事理;而這虧欠,只有最後向秀卿辭行時,才深深道出……

四個主要角色對於人生價值的堅持與碰撞,在舞臺上藉由臺詞的傳達而更加明顯地展現出來。《清明時節》臺詞取自生活,再轉化為舞臺語言,每一句話幾乎都充分回映角色性格與心緒情態。雖然臺語詞語的編撰向來即是吳念真強項,但是這一次的臺詞更加精煉,密度極高,且卻不因此而損減生活與自然。就語言運用與編創而言,實可視為臺語舞臺劇的顛峰之作。能夠聽到這麼活生生的臺語,在活生生的演員口中,如此活生生地自然流洩而出,實在足以令人感動到飆淚!這和演員努力學習、背唸,將臺語字正腔圓、鏗鏘有力地在舞臺上展現出來的「用功」,絕不相同。臺語在柯一正、林美秀、王識賢的身上,是自然的存在,也因 此,舞臺上的語言,才能如此自然。

柯一正將父親角色內斂涵容於一,在不慍不火中,壓抑卻不壓制地展現內心深深受創但仍迴護女兒的情感。林美秀雖然本即擅長詮釋這一類家庭主婦,但秀卿一角,在舞臺上的種種信手捻來,自然而不刻意,從幸福到危機到搶救到讓自己自由,層層深入、轉折明顯且具說服力。王識賢聲音的彩度、溫度,隨著面對妻子與情人判然二分,最後溫柔地對秀卿訣別,則聽到觀眾席低低的啜泣聲遠近相應。

此劇古典音樂的運用,實具點睛之妙,其中馬勒音樂所展現的陰鬱壓抑、卻深入裡層拉扯以致張揚爆裂的意象,毋寧是輝昌本人的隱喻。而導演在第三場冰果室、第六場調解委員會、第十三場秀卿家等,安排反差較大的插科打諢,此或許顧及戲劇節奏及冷熱調劑,但就全劇基調而言,實可再淡化。

沒有鄭清文的小說,無法成此骨架;沒有吳念真的文字,無法豐富血肉;沒有柯一正、林美秀、王識賢的詮釋,無由展現光華。《清明時節》情節、臺詞、演員,在在揪心。

《清明時節》

演出|綠光劇團
時間|2013/11/08 19:30
地點|臺北市國父紀念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類似風格的寫實外國文本,如Patrick Marber的《Closer》,都已經非常老舊。礙於篇幅,撇除臺灣如今平均展現出來的編劇素質不談,光網路串流平台如此發達,編劇造詣遠遠超越的作品隨手可得這點,就值得問,為什麼吳念真作品仍擁有如此不凡形象?
6月
28
2023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