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何以為家?】被100年慶典遺忘的夢想家們《夢想家》
10月
18
2011
夢想家(文建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312次瀏覽
陳正熙

就像文化創意產業一樣,在這個衰退的年代裡,「夢想」成了另一個神奇的字眼,其魅力似乎能讓人忘記社會上諸多的不公不義,和因之而生的許多不安困惑。因此,我們只需要王建民、吳寶春、曾雅妮、林義傑、五月天、古又文的勵志故事,至於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住宅政策的公義原則、國家財政的健全規劃、經濟發展與國土保育的輕重取捨、族群關係的和諧發展等等的這些麻煩事,就讓那些自尋煩惱的人去操心吧。尤其是在普天同慶的光輝十月裡,為什麼要讓那些討人厭的烏鴉叫聲,破壞大家過生日的興致呢?

更何況是建國百年的國慶!

因此,就讓我們繼續念誦「夢想」的咒語,來為中華民國百歲大壽慶祝吧!

由建國百年基金會主辦,知名劇場導演賴聲川統籌創作,在台中圓滿劇場演出的《夢想家》,果真就是這樣一個集體催眠的儀式。

整個晚會以「夢想」為主題,從自行車48小時環島的夢想始,以建立共同未來的夢想作結,中間則穿插著兩個穿越百年時空、相互對照連結的夢想家故事:辛亥年間的黃花崗烈士們,為建立民國的夢想前仆後繼的犧牲;當代台北夢想家舞團的年輕舞者們,為爭取在百年國慶舞台上表演的夢想,不畏現實的堅持。

除了主題曲〈夢想家〉的反復吟唱之外,幾個主要角色幾乎每五句台詞中,就一定會說到一次「夢想」:在國慶舞台上跳舞的夢想、追一個會跳舞的女孩的夢想、作一個平凡百姓的夢想、建立自由平等民國的夢想、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夢想。這些夢想,不僅有神明的庇佑,更有來自宇宙的祝福肯定,所以,黃花崗烈士的犧牲換來了民國的建立,舞團的堅持也得到了評審的青睞,如願踏上百年國慶的舞台,所有衝突在一夕之間全都化解,共同未來的夢想,就像是演出最後向總統先生獻上的種子一樣,就將要在普天同慶的歡樂聲中萌芽成長,而終會實現。

只是,什麼是「建立共同未來」的夢想?

其實,有沒有「夢想」從來都不是問題,懷抱什麼樣的「夢想」才是重點,「夢想」如何被形塑才是重點。

在中華民國的百年歷史中,從來不缺想要「建立共同未來」的夢想家,但這些夢想家們,有些被稱為仁人義士,有些卻被視為匪幫叛徒,而判斷分類的標準永遠都在掌握權位的統治者手中,即使之後被證明判斷有誤,或甚至有構陷的罪責,也總是一句「從現在開始展望未來」就可輕易化解(卸責)。因此,所謂「建立共同未來」,根本就是一句空話:未來本來就是大家共同建立的,問題就是大家對於建立甚麼樣的未來,如何建立未來,有著一些根本的歧見和差異,而這些歧見和差異,又和民國百年歷史息息相關,不談歷史,會有甚麼未來?

《夢想家》的劇中人反覆地唱著:「我們沒有共同的過去」,真正的意思應該是:我們有太多過去,或者說,我們各有自己可以接受的過去,各自依據顏色、族群背景、意識形態編製符合自身利益的歷史。但如果我們不能將所有版本的過去:讓我們心安理得、甚至洋洋自得的過去;讓我們不堪回首、努力要遺忘的過去;讓我們分裂並且相互誤解的過去,都視為我們共同的過去,我們又如何能真正化解歧見,建構所謂共同的未來?

歡慶百年之際,不光只是要歌頌那榮耀我們的,更要沉思那羞辱我們的。不只要慶祝,更要批判反省。

宣稱是媲美百老匯的搖滾音樂劇,歌曲中卻充滿陳腔濫調的唱詞(小老百姓只知道平安就是福);所謂搖滾,也只剩下兩位作rocker裝扮的歌手。跨越百年的敘事,卻架構在一個空洞的主題(夢想),和毫無新意的戲劇衝突(老子VS.小子、理想VS.現實)上,角色造型不只是簡單刻板,連個主角名字都毫無想像力(小飛、大德、純純)──除非滿清巡查是要我們聯想政府官僚的嘴臉,或者豪哥一角是要我們聯想演出所在的台中市。夢想家舞者的紅白藍服裝、推出蛋糕的艷裝女郎、神明充氣娃娃和粗糙的機器人,讓人不禁要問這是什麼樣的設計概念或品味?台灣劇場首見自動控制的換景軌道,確實引人目光,但演員們用力的唱著歌、跳著舞,卻仍填不滿偌大舞台的空虛。大團圓結局或許是慶典節目之必要,但實在是太一廂情願,恐怕連最寬容的觀眾都無法說服,只能靠精神亢奮的主持人高聲喊話,怪聲怪調來自宇宙的祝福,滿場的國旗和螢光棒、滿天的和平鴿(紀念品或環保垃圾?)、胡德夫和兒童合唱團的魅力,來解決連機器神都可能無法解決的困境,為其實有點莫名其妙的一個晚上,勉強畫上一個句點。

至於在這個演出中,所被遺漏的那許多的夢想家,例如在不同時代同樣都受到壓迫的黑色及紅色青年們,例如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奉獻青春的勞工青年們,例如根本不知為何慶祝百年的原住民青年們,和許多不合當道的夢想家們,應該也不會有人會出錢,為他們作一齣搖滾音樂劇,讓他們也能說一說和王晚晴、小飛、甚至你我都不一樣,但同樣值得尊重珍惜包容理解的夢想。

就讓他們繼續隱沒在金光閃閃的「100」之後吧,不要破壞我們高唱生日快樂歌,施放和平鴿,搖動螢光棒的興致。

《夢想家》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八股的政令宣導與故作青春風雅中鋪陳出與樣板戲台詞般的歌詞讓筆者感到困惑與驚恐,這是唱給什麼人聽的歌?給喜歡搖滾樂的人聽?給政客們聽?給長輩們聽?還是給舞台上那些演員般青春的新生代聽呢?(林芳宜)
10月
13
2011
這齣戲竟也跟建國百年的眾多燒錢大製作一樣,淪陷得如此難堪。我只希望民國100年趕快過去,慶典趕快結束,讓藝術的歸藝術,政治的歸政治。這樣藝術家才有機會做出有尊嚴的作品,給政治家學習。(鴻鴻)
10月
13
2011
戲中的清官,說著一口京腔、全身如同京劇演員的打扮,讓人忍不住要問,何時京劇與清官已畫上等號。呼應清官,在現代的劇情上,則安排了一位果汁大王,他仗著惡霸金主的姿態,完全不尊重夢想家舞團的藝術,於此又讓人忍不住再問,賣果汁的就不懂不文化嗎? (林采韻)
10月
13
2011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