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何以為家?】被100年慶典遺忘的夢想家們《夢想家》
10月
18
2011
夢想家(文建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057次瀏覽
陳正熙

就像文化創意產業一樣,在這個衰退的年代裡,「夢想」成了另一個神奇的字眼,其魅力似乎能讓人忘記社會上諸多的不公不義,和因之而生的許多不安困惑。因此,我們只需要王建民、吳寶春、曾雅妮、林義傑、五月天、古又文的勵志故事,至於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住宅政策的公義原則、國家財政的健全規劃、經濟發展與國土保育的輕重取捨、族群關係的和諧發展等等的這些麻煩事,就讓那些自尋煩惱的人去操心吧。尤其是在普天同慶的光輝十月裡,為什麼要讓那些討人厭的烏鴉叫聲,破壞大家過生日的興致呢?

更何況是建國百年的國慶!

因此,就讓我們繼續念誦「夢想」的咒語,來為中華民國百歲大壽慶祝吧!

由建國百年基金會主辦,知名劇場導演賴聲川統籌創作,在台中圓滿劇場演出的《夢想家》,果真就是這樣一個集體催眠的儀式。

整個晚會以「夢想」為主題,從自行車48小時環島的夢想始,以建立共同未來的夢想作結,中間則穿插著兩個穿越百年時空、相互對照連結的夢想家故事:辛亥年間的黃花崗烈士們,為建立民國的夢想前仆後繼的犧牲;當代台北夢想家舞團的年輕舞者們,為爭取在百年國慶舞台上表演的夢想,不畏現實的堅持。

除了主題曲〈夢想家〉的反復吟唱之外,幾個主要角色幾乎每五句台詞中,就一定會說到一次「夢想」:在國慶舞台上跳舞的夢想、追一個會跳舞的女孩的夢想、作一個平凡百姓的夢想、建立自由平等民國的夢想、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夢想。這些夢想,不僅有神明的庇佑,更有來自宇宙的祝福肯定,所以,黃花崗烈士的犧牲換來了民國的建立,舞團的堅持也得到了評審的青睞,如願踏上百年國慶的舞台,所有衝突在一夕之間全都化解,共同未來的夢想,就像是演出最後向總統先生獻上的種子一樣,就將要在普天同慶的歡樂聲中萌芽成長,而終會實現。

只是,什麼是「建立共同未來」的夢想?

其實,有沒有「夢想」從來都不是問題,懷抱什麼樣的「夢想」才是重點,「夢想」如何被形塑才是重點。

在中華民國的百年歷史中,從來不缺想要「建立共同未來」的夢想家,但這些夢想家們,有些被稱為仁人義士,有些卻被視為匪幫叛徒,而判斷分類的標準永遠都在掌握權位的統治者手中,即使之後被證明判斷有誤,或甚至有構陷的罪責,也總是一句「從現在開始展望未來」就可輕易化解(卸責)。因此,所謂「建立共同未來」,根本就是一句空話:未來本來就是大家共同建立的,問題就是大家對於建立甚麼樣的未來,如何建立未來,有著一些根本的歧見和差異,而這些歧見和差異,又和民國百年歷史息息相關,不談歷史,會有甚麼未來?

《夢想家》的劇中人反覆地唱著:「我們沒有共同的過去」,真正的意思應該是:我們有太多過去,或者說,我們各有自己可以接受的過去,各自依據顏色、族群背景、意識形態編製符合自身利益的歷史。但如果我們不能將所有版本的過去:讓我們心安理得、甚至洋洋自得的過去;讓我們不堪回首、努力要遺忘的過去;讓我們分裂並且相互誤解的過去,都視為我們共同的過去,我們又如何能真正化解歧見,建構所謂共同的未來?

歡慶百年之際,不光只是要歌頌那榮耀我們的,更要沉思那羞辱我們的。不只要慶祝,更要批判反省。

宣稱是媲美百老匯的搖滾音樂劇,歌曲中卻充滿陳腔濫調的唱詞(小老百姓只知道平安就是福);所謂搖滾,也只剩下兩位作rocker裝扮的歌手。跨越百年的敘事,卻架構在一個空洞的主題(夢想),和毫無新意的戲劇衝突(老子VS.小子、理想VS.現實)上,角色造型不只是簡單刻板,連個主角名字都毫無想像力(小飛、大德、純純)──除非滿清巡查是要我們聯想政府官僚的嘴臉,或者豪哥一角是要我們聯想演出所在的台中市。夢想家舞者的紅白藍服裝、推出蛋糕的艷裝女郎、神明充氣娃娃和粗糙的機器人,讓人不禁要問這是什麼樣的設計概念或品味?台灣劇場首見自動控制的換景軌道,確實引人目光,但演員們用力的唱著歌、跳著舞,卻仍填不滿偌大舞台的空虛。大團圓結局或許是慶典節目之必要,但實在是太一廂情願,恐怕連最寬容的觀眾都無法說服,只能靠精神亢奮的主持人高聲喊話,怪聲怪調來自宇宙的祝福,滿場的國旗和螢光棒、滿天的和平鴿(紀念品或環保垃圾?)、胡德夫和兒童合唱團的魅力,來解決連機器神都可能無法解決的困境,為其實有點莫名其妙的一個晚上,勉強畫上一個句點。

至於在這個演出中,所被遺漏的那許多的夢想家,例如在不同時代同樣都受到壓迫的黑色及紅色青年們,例如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奉獻青春的勞工青年們,例如根本不知為何慶祝百年的原住民青年們,和許多不合當道的夢想家們,應該也不會有人會出錢,為他們作一齣搖滾音樂劇,讓他們也能說一說和王晚晴、小飛、甚至你我都不一樣,但同樣值得尊重珍惜包容理解的夢想。

就讓他們繼續隱沒在金光閃閃的「100」之後吧,不要破壞我們高唱生日快樂歌,施放和平鴿,搖動螢光棒的興致。

《夢想家》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八股的政令宣導與故作青春風雅中鋪陳出與樣板戲台詞般的歌詞讓筆者感到困惑與驚恐,這是唱給什麼人聽的歌?給喜歡搖滾樂的人聽?給政客們聽?給長輩們聽?還是給舞台上那些演員般青春的新生代聽呢?(林芳宜)
10月
13
2011
這齣戲竟也跟建國百年的眾多燒錢大製作一樣,淪陷得如此難堪。我只希望民國100年趕快過去,慶典趕快結束,讓藝術的歸藝術,政治的歸政治。這樣藝術家才有機會做出有尊嚴的作品,給政治家學習。(鴻鴻)
10月
13
2011
戲中的清官,說著一口京腔、全身如同京劇演員的打扮,讓人忍不住要問,何時京劇與清官已畫上等號。呼應清官,在現代的劇情上,則安排了一位果汁大王,他仗著惡霸金主的姿態,完全不尊重夢想家舞團的藝術,於此又讓人忍不住再問,賣果汁的就不懂不文化嗎? (林采韻)
10月
13
2011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