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看到更多不安全的可能《孤兒》
1月
13
2014
孤兒(超能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82次瀏覽
方姿懿(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

傳統的美式家庭舞台,在這個屋子裡無論是原居住於此的兄弟Treat和Phillip,還是後來的闖入者,在劇中化身為兩人的父親、教養者的Harold,都是「孤兒」。以此為名,這是美國劇作家Lyle Kessler著於1983年的知名劇本。劇中只有三個男性角色,一開始只看到身為兄長的Treat以其暴力的本能身兼父母職保護與照顧他唯一的親人--弟弟Phillip,Treat告訴Phillip只要他呼吸到外面的空氣就會過敏,呼吸道會腫大,因此無法呼吸就會引發死亡。所以,Phillip足不出戶,他和Treat的家庭遊戲就是「躲貓貓」,這也是戲劇的序曲與結束,一開始哥哥抓到弟弟,在結尾反之,象徵他們的關係平等了,也象徵了Phillip的自主性。而Harold這個「父親」,以自己身為孤兒的同理心,從一個身為被Treat綁架回家的富商,他運用智慧及以槍制暴,拿下教養權,變身成一家之主,替這兩兄弟帶來生命的轉捩。

加上中場(同時換景),將近三個小時的戲,雖情境有趣但在觀看過程中卻稍嫌緩慢與冗長。此文本可以探討的議題或是主軸有許多面向,端看製作團隊如何切入與詮釋。最初看到舞台空間時,家中稍嫌凌亂,但因為舞台本身顏色選擇上較為明亮,整體視覺感受溫暖,若非從Treat和Phillip的表演看出這個家庭的問題與關係,若說這個房子是個日常單身男子的住處,我也不會意外(相對應的是中場過後空間的轉折並不大)。再者,整個舞台空間相當淺和靠近觀眾,而將後面的空間讓給了劇末兩個盪鞦韆孩童的意象,我猜想那兩個孩童或許是對於快樂童年的一種嚮往。但我自己坐在觀眾席中間的位置,許多在舞台前緣(接近第一排觀眾)的表演被前面的觀眾擋住了,一開始還會努力左右搖擺,但接近三個多小時的長度,到後來便感疲憊。若是能將整體舞台向上舞台靠近,或許會好得多。坦白說,我覺得這個舞台由於其挑選的顏色和空間設計的扁平吞噬演員許多,演員相當賣力卻顯得隱身其中。節目本裡的導演理念如是說:「在荒謬中,找到真實的溫度。」此戲情境確實荒謬,因此舞台或許能夠更加大膽,空間如何隨著戲而呼吸,在寫實與荒誕間能藏多少秘密,我覺得都是很值得思考玩味的事。

由王宏元所飾演的Phillip純潔天真,要捨棄世俗的邏輯相當不易,而我的確相信此次劇中的Phillip的「存在」在遇到Harold之前都鎖在橡木街的這個房子,因此在他收到那張費城地圖,出去兜了一圈,他瞭解了部分世界,找到了它在這個世界的「位置」所說的那段話,令我感動不已。而飾演哥哥的張家禎也卯足全力的詮釋這個未被訓化、渾身暴力流瀉的末路小子Treat,這角色的困難在於如何社會化褪去本能暴力的過程,以及劇末面對Harold逝去的心痛轉折。雖然舞台上不可能真槍實彈讓人受傷,但就是因為觀眾如此靠近,這樣的距離便渴望看到更多不安全的可能。像是Treat和Harold的周旋,是什麼牽制了Treat的行動,是慾望嗎?還是恐懼?經常感覺到角色彼此間的小心翼翼展露在距離與行動上,因此既使說話聲嘶力竭且能量飽滿,但在真實性上就有些穿幫了,這是我覺得稍嫌可惜之處。

戲結束後,我有些迷失,不太確知要凸顯的主軸為何。此劇本身的氛圍從一開始有一個戴著面具的女人帶著破壞行動的出場以及頹喪的搖滾樂,到劇終則呈現無法回頭的感傷(進程中音樂也越來越溫馨甜美)。感覺很多元素夾雜其中找不到中心,我想為何劇作家命名此劇為《孤兒》只用了三個人物且全是男性角色,也是一個值得著墨的點。

《孤兒》

演出|超能劇團
時間|2014/01/02 19:30
地點|台灣大學鹿鳴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