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與現實的對話《想像的孩子—新生版》
4月
27
2017
想像的孩子(動見体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3次瀏覽
張洛韶(中山醫學大學醫學資訊學系學生)

從2015年到2017年,短短時間裡面,對於同志想結婚這件事,之前只有同志伴侶註記,到目前「婚姻平權」的戰場拉至大法官辯論法庭上。而在動物實驗上,出現兩隻公老鼠透過方法可生出擁有他們基因的後代。對於婚姻平權議題日漸緊張與生科實驗快速突破的現在,《想像的孩子》也許可以帶給我們對於未來的想像及安慰。

故事建立在五位想要有孩子的男女身上,分別為經歷喪子之痛的中年夫妻,走入mm(men marriage)的新婚夫夫,及號稱「法庭女王」的單身勝女。在一場非常溫馨但極為詭異的生日派對中,突然冒出一個陌生人,表示是集有他們五位的「夢想」且「獨一無二」的孩子,一場爭取「完美世界」的競賽即刻引爆。

上帝原先為亞當和夏娃創造了完美的伊甸園,但因著罪的誘惑,而離開了伊甸園,開始忍受一系列的痛苦與折磨,人的世界,也開始不完美【1】。在此戲,孩子帶給人無限的希望,而讓可襄、哲翔、如倩開始思考著該如何滿足他們的夢想與渴望,可是在一連串的計畫當中,問題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而讓人必須正眼直視和療傷。對於如倩來說,她能與孩子成為令人稱羨的「單親家庭」,可這意味著她需要從「法庭女王」變成「民宿鐵觀音」;對於哲翔,能夠生出有他和台生基因的孩子,也許可以滿足對對方母親的虧欠,可是卻必須面對法律與人權問題的挑戰;而可襄則是生下孩子後,能夠撫平喪子的傷痛,但是會不會讓這位孩子面對與喪失的那位進行一連串的比較,也讓可襄和適存無法逃離內心裡的牢籠。而這些看似完美的孩子,底下隱藏的卻是如此的不完美的選擇。

「也許這就是上帝給我們的任務吧!」台生說的領養及適存做的結紮和如倩最後的放棄,對於其他人所追求的完美而言,未必如此美好,可是卻也讓人得到一條解脫與自由的道路。上帝給了每一個人自由做選擇的權利,但如果樣樣都要的話,豈不變成幾米《幸運兒》底下的董事長,因著翅膀而變得不自由。也因此在這場關於選擇的大戰裡面,也許有那麼一點成功的機會能做出「完美的孩子」,可是在種種自由與不自由的選擇和對話裡面證明著人定不能勝天,而完美只存在於童話,並不能在現實世界的法條裡存活。

「那就扯平了喔!」新婚夫夫如是說。當一切關於完美世界與現實生活的思辨隨著鈴聲而停止時,我們也許可以想像在未來當婚姻對同志來說不是幻想而是選擇時,關於愛與親情的解答為何?而在經歷喪子的悲痛之後,人又該如何向前?此版本較於上一版本,王靖惇因時代的變遷與科技的進展,而將故事進行大幅度的刪改;我將此解讀為因為人無法預知未來,所以劇本只能以現階段有的為基底來想像近未來的時空。也因此,我相當期待在下次觀看《想像的孩子》時,導演又會帶來怎樣充滿歡笑與眼淚的精彩內容。

註釋

1、創世紀1~4章

《想像的孩子—新生版》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7/4/23 14: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劇後版與前版相較,已見精進,情節去蕪存菁過後,捨棄了許多旁枝末節,對一部劇本的長成來說,實屬不易。每個階段都成了修正劇本的時機,也可能造成發展隨時告終,為的就是要保證劇本產出的品質。(吳政翰)
5月
26
2017
新生版刪去了大團圓的結局,焦點由家庭(群集)轉向個人。孩子離開後,被打散的個體,該如何再與彼此重新建立連結,是他們各自要承受和面對的。( 涂東寧)
4月
28
2017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