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鬧劇般的成人戲耍《全家都去你家》
2月
24
2015
全家都去你家(謝承佐 攝,嚎哮排演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82次瀏覽
黃佳文(中學教師)

嚎哮排演於臺北藝穗節推出《全家都去你家》(改編自Yasmina Reza劇作“The God of Carnage”)頗受好評,並於年節前再度上演,調整原劇「夫妻」設定,透過同志伴侶與白領夫妻的「調解」以推動情節發展,人物設定頗有新意,但在「多元家庭」的議題上著墨不多,僅有少數時刻概略觸及,在性/別議題上的探討其實仍屬保守,不過,這或許也意味著當代對於性/別議題已有初步認同,而不必刻意周旋在新舊觀念的衝突,任君解讀。

全劇緊扣兩個小孩的肢體暴行,未見其人、其事,卻在兩方家長的爭執下,耐人尋味地道出更多暴行肇因的可能。「野蠻」一詞也戳破了當代人的虛偽做作,在調解的過程中,白領夫妻故作姿態,在多說無益的情勢下欲轉身走人,卻一再被延宕、干擾,直至引發衝突,嘔吐宣洩、買醉狂言,在大放厥詞之後,全劇收束在孩童和解的訊息,這兩對伴侶的衝突猶如一場彷彿孩童僵持不下的鬧劇。

全劇受限於獨幕劇體制,為了推展劇情勢必得延緩白領夫妻的離去,適時插入話題或是來電訊息就只為了讓「調解」繼續進行,在情節組構上略感勉強,將孩童的衝突小題大作,也易於臆測結局終歸和解,也意味著世間紛爭往往因「大人」的多慮而擾攘不休,大人的言行暴力才是真正的野蠻、不通情理。

在野蠻的衝突紛爭中,整部作品的劇情推展與臺詞底蘊引人深思,自原劇蛻變而另具內涵,情節的張弛有賴演員調劑,舞臺效果顯著但稍嫌浮誇,過度舒張的表演未必能妥善將情感內斂並渲染讓觀眾感受,導演和演員在表演上或可再協調,做效果未嘗不可自然、寫實些。

《全家都去你家》無論在題材、內涵和表演上皆有顯著的成果作為,結盟並唇槍舌劍的安排尤其出色,也讓戲劇表演的張力充分體現,若能回溯原劇作“The God of Carnage”並發展改編後的新標的,或許在情節鋪排和議題深廣度上有大大加分的效果,推陳出新想必又能締造一部劇場佳話。

《全家都去你家》

演出|嚎哮排演
時間|2015/02/07 14:30
地點|思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幕劇的困難更顯演員的厲害與當代劇本美學。語言是殺戮的神,這齣戲提醒我們「文明」/「野蠻」的一線之隔,笑劇中人的同時,我們也在笑著自己。(鐘煒翔)
2月
16
2015
語言作為此劇的主角,四位演員將那些棉裡藏針又或大鳴大放的台詞拋接自如,節奏快速而毫無冷場,演員在單一的場景迸發有層次且巨大的能量,可以說是此劇最成功的所在。(湯欣曄)
2月
04
2015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