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性」感受《交感計畫》
7月
24
2014
交感計劃(曉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40次瀏覽

演出: 曉劇場

時間: 2014/07/20 18:30

地點: 院子劇場

文 李承曄(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

在黃昏的天空中,停滯在眼前的香料與海鮮灑落在地上,這樣的灑落不斷地重覆又重覆,一次又一次,形成看似混亂卻寫實的場景。同時間那食物氣味交疊而成,所帶來陣陣濃烈的氣味,正刺激觀眾的嗅覺,然而這滋味是那麼辛辣且令人作噁。在這如此重複性且強烈的演出中,不禁地驚嘆,這也許就是生活。

曉劇場的2014創作計畫《交感計畫》,選擇到高雄地區新興的展演空間院子劇場演出,並與院子劇場的藝術總監馮靖評共同創作。演出前十分值得期待的是,這所謂的交感的感官內容到底會是什麼? 另外在院子劇場,這樣以一個完整透天建築的展演空間,能否建構與演出達到相互的默契與關聯性?

上半場的《The Cave》,演出空間在院子劇場的戶外院子。一排被放置滿滿食物看似ㄇ字形的桌子上,在桌子後方,是一個極大的斜坡,然而這樣的舞台,似乎暗喻著那潛藏極度不穩定的生活狀態。接下來的演出,會看見一個女子開始料理著眼前的食材,伴隨著緩和的節奏,開始製作一道又一道的料理,餵食著在斜坡上的男子。身為被餵食的對象,男子在斜坡上寫下某些訊息,這樣行為正企圖去建構一個型態:一個藉由當中大量的壯陽食材述說,一個叫做「性」的生活。

規律性的做愛型態,雖然看似女性牽引著男性,但當燈亮起時,一個倒吊的機關開始躺下,男性恰巧主導著這一切。女性的聲音,則開始在樓上的窗邊響起,愉悅成了當下的現狀。在接下來這樣的生活型態,劇烈地不停地挑戰著觀眾,餵食、微笑、做愛、聲音,如此規律性,如此生活化,正不斷地建構出一個假像的虛實感。當女性開始不再做牽引,男性從一個被動性轉為一個主動性的要求角色時,這一切變調了。衝突後,那食物所傳來陣陣的腥臭味,是如此令人作噁,但想一想,這何嘗不是一個叫做「生活」的現實。

下半場的《白‧素‧貞》,則移到2樓的建築空間,一個聲音不斷地提起類白蛇傳的故事,一個女子穿著婚禮白紗開始化妝。這樣的化妝行為恰巧可以述說,關於自我能否信任當下一個叫作自己的形體。當音樂開始奔放,邀請眾人的狂歡熱舞,停止時,女子開始尋找一個依靠,這依靠不鎖定對象,只是一個叫作溫度的陪伴。狂歡後,接續著開始到三樓的空間,當列印完一張又一張的假想生活菜單,演出加入一個觸覺型態,「穿胸罩」。

演員開始邀請與教導觀眾戴上胸罩,胸罩讓一切回到女性的自我,一個又一個穿著胸罩的觀眾,隨著演員到了四樓演出空間。一個滿滿都是胸罩的場景,將白素貞一生痛苦,藉由年代、衛生棉的紅色點滴,告訴觀眾那身為女性部分的無奈與痛苦。演出隨著白蛇傳故事到終點,觀眾們來到頂樓戶外空間,女演員穿起白蛇的頭套,開始不停地詢問觀眾姓名。

你是誰? 我是白素貞

你是誰? 我是白素貞

此時那個依靠與眷戀不再出現,在眼前則出現一個獨立女性的形象。

整體來說,藝術家藉由不同激盪的觀點,成功地利用這空間,創造出一個性別與生活議題下的演出。那《交感計畫》是什麼? 我想讓一切身體感受,Make it Real,會是最好的想像。

《交感計畫》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計畫的兩個作品,可說都充滿了色香與慾念,形式上充分運用了整棟樓房空間,進行色、慾的意識流動;《白‧素‧貞》帶領觀眾從室內走到了四樓頂,瞬間感到戶外的清涼開闊,其實也隱隱然幫助了故事演出到此女人覺醒的氛圍,而不僅僅是幫忙表演空間與現成場景的轉換而已。(楊美英)
7月
29
201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