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或危險的同志塑像《懺情夜》
9月
03
2012
懺情夜(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43次瀏覽
謝東寧

多年來的同志運動,雖然離「平權」還有段距離,但是在商業市場上,同志題材還真是一門好生意,不過這門生意稍有不慎,卻會將同志運動長年努力爭取到的空間,全給淪陷掉了。

臺北藝術節邀請來自遙遠威爾斯的雪曼劇團,上演用大量威爾斯語的男同志音樂劇《懺情夜》,巧妙將威爾斯/英國(倫敦)、同性戀/異性戀,關於邊緣/中心位置的辯證,來敘述四個好朋友的相聚,及一個年輕男孩的加入,產生的種種愛恨情愁小故事。全劇並沒有一個完整的線性邏輯故事,主軸放在於倫敦發展不順遂,回到威爾斯小鎮的詩人安奈林身上,以他為中心連結參與聚會的其他人,藉由這次相聚的談話及事件,將每一個人的形象漸漸顯影。而編劇的這種手法,還蠻適合將劇本發展成電視影集,其故事可以跟隨著事件,繼續發展下去,不過舞台劇版以一個晚上為時間長度,詩人安奈林經過一夜的狂歡放縱,終於在天亮的時候清醒,感受到溫暖「愛的大合唱」(約十餘人的合唱團合唱)。

全劇最精彩的,是導演的手法,其將單一的場景(只有沙發客廳、酒櫃及階梯平台),化為劇中發生的各個室內外場域,並配合背景音樂、歌曲及燈光的變換,相當流暢、情緒精確地連接一段又一段的劇情。當然,演員的表現也不差,只不過故事完全以語言來鋪陳,大量快速的機智幽默、色情、流行音樂、電影、明星…話題,配合著他們之間,平凡、無傷大雅的小衝突,看不出演員更進一步的演技,尤其五個角色的形象差距不大,各角色間的層次感可說是很弱。

比較有疑問的,還是編劇眼中的同志形象,鎮日露骨談性、時常多P、夜店狂歡、喝酒嗑藥、口不離流行…,這五個人所做的,剛好又都是異性戀社會對於同志的刻板印象,當然,絕對不是所有男同志都過這種生活,但刻意掉入同志的媚俗形象,到底有什麼用意?況且,藝術作品的最大敵人就是「媚俗」(及不處理「媚俗」),因為這扼殺了人們最重要的想像(就像在本劇中,完全看不出同志在刻板形象外的真實)。另方面,關於威爾斯方言及歌曲的運用也有同樣的問題,似乎永遠都是點綴,很難感受到主體(威爾斯文化?)。

而能維持全劇110分鐘的,就是其快速的臺詞,雖然無法深掘真情感,但劇情張力還能維持,特別是詩人的詩意獨白,展現了劇作家的文學功力;不過因為要配合看字幕,觀眾很難在快速的時間中,細細品嚐其美麗的詞句。

就像劇中演員特別提到好幾次台灣及台北,看似是在關心這個地方,可是船過水無痕,到底只是個討好的小動作。但是放在同志議題上,這門生意這樣作,究竟是在關心同志議題,還是傷害同志形象,恐怕還是有些爭議。

《懺情夜》

演出|威爾斯雪曼劇院X威爾斯民族劇團
時間|2012/09/01 19:30
地點|台北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語言呈現一種詩文和口白夾雜的狀態,同時也藉由詩文抒懷,對照赤裸口白所表露的現況並且逃離現實。劇中語言本身是若即又若離,表面上辛辣直接但實際上隱晦曲折。是故,在這個角色們對寂寞的喃喃/男男自語的孤立世界裡,我們不僅看見了「雜交的詩學」,亦聽到了一種「詩學的雜交」。(吳政翰)
9月
05
2012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