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歷史課,族群新觀點《大肚王傳奇》
6月
12
2013
大肚王傳奇(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0次瀏覽
黃靖雅(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一)

孫女問:「拍瀑拉族?我為什麼從來沒聽過?」這同樣也是觀眾的疑問:在教科書中、甚至報章媒體中,為何從沒見過「拍瀑拉族」的身影?透過長老娓娓的述說,這段隱身在漢人意識形態的歷史觀下,幾乎被遺忘的帕瀑拉歷史,重現在觀眾的面前。

在劇中更顛覆觀眾對國姓爺的認識,在眾所皆知的歷史中,國姓爺就是民族英雄,屯田制度更是開墾了台灣這塊蠻荒之地。可是,從不同族群的角度來看,國姓爺也不過是另一個強大的中國海盜,這些土地是巧取豪奪而來,漢人的強盛是建築在平埔族群的家破人亡。觀眾的價值觀受到挑戰,然而,卻也開啟另一個思考空間:面對多元族群,我們如何擺脫漢族中心的意識形態,用開放的心胸包容與接納。同時,原住民如何掙脫弱勢族群被壓迫的悲情,重建往日的榮光,也值得深思。

這齣戲分為三個部分,一個是現代長老與孫女間的對話,為觀眾交代時間的推演與脈絡,第二部分由演員詮釋大肚王由盛而衰的歷史背景;第三部分則是觀眾參與互動。這齣戲定位於互動戲劇,互動的策略有選邊站、良心巷和問答,其他時候參與觀眾則坐在小板凳上看戲,互動的方式宜再增加。

音樂部分,除了配樂外,還加上現場的演奏,更交織了不同的曲風,有莊嚴優雅的原住民歌曲、典雅的日本曲風、以及小鼓演奏的荷蘭西洋風情,多元的音樂曲風,充分呈現了當時的時代背景,不同的種族文化的碰撞與激盪。更值得一提的是,投影燈光的運用,祭司演唱時,布幕上大卷尾的飛翔,象徵拍瀑拉族人剽悍的捍衛這塊土地,原野上的小樹叢,更可看見平埔族和樂的生活,該劇運用投影創造了另一個劇場說故事的手法。

依創作緣起看來,該劇之創作是為了配合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展演,目的是為了讓青少年透過戲劇的形式,了解不同的族群故事,所以帶有教育的意涵。為了充分的說明清楚,編劇幾經琢磨,才能將一段族群興衰的歷史,於短短的九十分鐘用戲劇說故事,實屬不易。

《大肚王傳奇》不只是一齣戲,也是一堂另類的歷史課,透過觀賞與互動,讓觀眾體會:在強權環伺之下,一個族群為了保有自己的獨立、尊嚴和求得族群的生存,面臨兩難抉擇的不易。在全球化席捲的現代,拍瀑拉族的難題正反應著現在台灣的困境,歷史像一面鏡子,殷鑑不遠,不由得發人省思。如何認識自己的土地、重建自己的族群價值,是這一齣戲所帶來深刻的啟示。

《大肚王傳奇》

演出|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時間|2013/06/08 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說演員若能以更熟練的帶領技巧,帶領參與互動的觀眾們走入歷史,讓他們能放下對背後觀眾注視的武裝,應更能達到該劇精心設計的互動效果。
7月
01
2013
當劇場成為一個鼓勵青少年(兒童)發聲的場域,對其來說是一種全新的看戲體驗,也能建立其具備民主社會中自由且理性發言的態度。(洪雅琤)
6月
21
2013
本劇循著這樣的概念再現以大肚部落為主軸的十七世紀臺灣歷史面貌,並且透過嚴謹的歷史考察和研究,企圖站在PAPORA族的角度,描述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歷史場景。(郭彥汝)
6月
18
2013
在認識歷史與寓教於樂的前提下,這齣戲在敘述與演出的過程中,說書人不斷要求年輕觀眾選邊站,或是詢問他們,到底大肚王該如何做抉擇?若純粹以表演形式導入對歷史文化的認識與了解,這齣戲顯然是成功達陣了。(蔡明璇)
6月
17
2013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