詼諧與諧擬的反抗力量《不然少女》
3月
21
2018
不然少女(瘋戲樂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5次瀏覽
陳姿均(台灣大學戲劇所研究生)

扣緊主線不然少女的身世之謎,瘋戲樂的Solo Cabaret Show以輕鬆愜意的方法巧妙地諧擬當今社會現況。開場以畫作拍賣會敲響鑼鼓,一幅翻白眼的不然少女畫作造成轟動,大家都在尋找創作者,一般社會崛起崇拜不然少女的「不然教」、揹著不然聯名包款的貴婦,熱潮延燒到電視台的琪琪主播,透過無線電波發送到大街小巷。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角色僅有領銜主演的鍾琪飾演,在不同衣著穿脫間「場隨人移」,紅色畫家帽一戴上可以是不然少女的分身,綠色高中書包象徵不然少女的青春歲月,紅黑交錯的披肩往頭頂一紮,又是走火入魔的「不然教」信徒;衣著成為快速指認辨識的符號,將觀眾的焦點放置在扣緊時事的劇情:不然少女畫作的天價,被主持人笑鬧詢問可以買幾包衛生紙;不斷被上司壓榨的小職員;避免干擾到貓劇演出而取消垃圾車音樂等議題。

《不然少女》恍若是一般大眾的生活切面,我們熟悉的金斧頭與銀斧頭故事、主持人寶傑的「你怎麼看?」、周杰倫與蕭煌奇的流行音樂歌詞挪用等。不然少女建構的世界似乎與我們重疊,我們身邊好像也都有這麼一位愛在言談中參雜英文的貴婦、硬是要把平淡無奇的蒸蛋照片做文青式解構的朋友,儘管不完全一樣卻也能尋其框架。編劇(或是演員即興?)點出這些在地發燒話題,夾著詼諧的調性透過鍾琪的歌聲熱鬧一番,接著輕輕放下,留下餘韻給引起共鳴的觀眾深思。

揭去笑鬧戲耍的表層,更深層的不然少女藉由下半場銅銅的遭遇娓娓道出。下半場由演員鍾琪以講故事的方式重塑金斧頭與銀斧頭的寓言:一對情侶到湖邊散步,女友失足掉到湖中,男友的誠實讓他多換了兩個辣妹相伴;隔天男友又帶著女友到湖邊,但他直接將女友推下湖中,告訴湖中女神「我不要原本的了」。做為開場引子,這似乎在暗示下半場電視台員工銅銅在假扮不然少女的過程,漸漸遠離初衷,撥開看似名利雙收的表面,包裹著是已然成為空殼的道德,這無疑是對觀眾的一劑強藥,反思自己是否曾經為了追求什麼,而放棄了更重要的價值。

不然少女存在與否的重要性在劇終已消失殆盡。我們看到的是拍賣主持人強調不然少女白眼球與黑眼球的比例;不然少女可能的青春年華與幾點喝咖啡的喜好;不然少女的穿搭與聯名包款,卻忘記了為什麼不然少女在畫作中翻個大白眼,她不想看到什麼?為了什麼而翻?其實,答案呼之欲出。在觀賞的當下,我們除了對著沸騰的舞台鼓掌叫好,同時,也不斷的因為無厘頭卻深感親切的亂象翻白眼。沒有人知道不然少女是誰,但也不重要,不自覺當中我們都成為那位翻白眼「不然少女」,她代表著真誠、自然與初衷。如同全劇的最後一幕,聚光燈直射銅銅頭頂,我們看不見她的表情,卻知道她卸去不然少女的外在光環,回歸自我,成為普通卻真切的「銅」斧頭。

《不然少女》

演出|瘋戲樂工作室
時間|2018/3/18  20:00
地點|後台Backstage Caf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表演者鍾琪獨挑大樑,歌舞劇的唱幾乎由她包辦,她的嗓音甜亮婉轉,因此整個歌舞劇的歡樂氛圍是非常濃厚的。其中,穿插著她與觀眾的互動,要求觀眾把願望投入箱中,由她即興表演,也增添了更多的元素在歌舞劇當中。(梁陳安)
8月
14
2017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