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或不自由,這是個好問題! 《黑裸Harold》
12月
19
2016
黑裸Harold(勇氣即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3次瀏覽
曾浩瑜(戲劇愛好者)

如果想欣賞一齣即興劇,不只演員要隨時隨地保持心情輕鬆才能隨興地創作,就連觀眾也是,熱咖啡配上牛角麵包似乎是個不錯的組合。勇氣即興,以「自由」為題的《黑裸Harold》讓我享受了自由的午後時光。自由...不自由...婚戒...束縛......(燈暗)開演!

劇中沒有清楚交代女員工的前史,只知道她失去了一個年幼的兒子,並保持單身。她在工作期間與同事擦出愛火,雖然已經不復年輕,心中卻仍滿心期待,希望能與男友生小孩,滿足心中對於完整家庭的渴望,「我說阿...我們今天可不可以不要戴 (保險套)?」這樣的請求卻像是對她充滿個性、放蕩不羈的酷男友來說是個大挑戰。「我是不是該因為她而去接觸我認為的不自由 (婚姻與小孩) 呢?」這樣的問題反覆在男友心中浮現。「不試試看,怎麼會知道結果怎樣呢?」男友最後的帥氣決定暫時給了這對佳偶,也給了觀眾,一個希望,一個對「愛」的肯定,但到底他是否能承擔那個未知的不自由卻還是個懸問。

雖身為女體,卻充滿陽剛氣質,時常大喇喇嚼著口香糖的女售票員象徵著自由的一方,無論說她對自身性向的坦承,又或者說她的行為處事的態度,她會為了她心中的「正義」與「對」的事而堅持,即便處境對她不利。「妳難道忘記我們是在戲院的最後一排第一次牽手嗎?」她為了捍衛那間見證她們愛情的每個階段的老電影院而勇敢走上街頭,極力抗拒那不過三兩下功夫,就足以將一切舊記憶消除於世的冷酷怪手,抗拒那名為「都更」的必然「現代化」的歷程。有趣的是,她女友的性格剛好相反,她是一個想要安定平凡生活的人,她希望女售票員能不再電視上出現,免得她的家人對她指指點點,不要她們的感情因而冒上任何風險。她不像女售票員一樣,那樣的致力追求生命的堅持、正義與熱情。劇中,在百貨公司的婚戒櫃檯前,她硬是要為女售票員戴上婚戒,而女售票員的遲疑與推託似乎表明了婚戒背後象徵的「不自由」讓她感到不適。雖然在大庭廣眾下,還是依了她女友的意思,卻埋下了一個未爆彈在心中,最後在她女友要求她改變成女性化穿著,戴上「長直假髮」而引爆,釀成分手的下場。假髮本身象徵著不誠實,直髮又暗示著異性戀 (Straight people),雙重象徵下,女售票員深刻地了解到,她倆將在未來的日子裡,將會在這件事情上持續爭吵,而那樣的婚姻,不會是她想要的。

在戒指店工作,身邊又都是女性,個性陰柔的男銷售員似乎能透過與同事友人的相處過程中,展現他的活潑開朗的個性。這樣一般「自由」的人,卻也有難以面對的「不自由」。那樣輕鬆自在,對人生保持開放態度的他卻在得知要為死去阿公「撿骨」一事而憂心忡忡。或許,我們可以說,讓他堪憂的不只是單純撿骨這件事,而是其引發的其性向與傳統家庭的衝突。「你是長孫,當然就要負起為阿公撿骨的責任。」那些傳統家庭對於生理男性的希冀將會投射在他的身上。譬如說,男性就該堅強,就該生兒育女,照顧妻小...。雖然他還是得面對撿骨一事,有趣的是,在劇中,阿公透過「夢」的方式,向他傾訴死後不用遭受奶奶叨擾攻勢的「快活」。這番幽默的「心內話」不但化解原本男銷售員面對傳統家庭的壓迫感,也將劇裡對於自由的討論跳脫原本性向與傳統價值衝突的框架,而擴及到家庭就是造成自不自由的本身。似乎在說明,無論性向如何,不自由都會在家庭裡存在,所以端看你用什麼樣的態度去處理、面對。

劇的最後,既然都更已成必然,賣沙威瑪的小攤販,電影院的女售票員,街邊躺椅上的街頭藝人...那些因為電影院而聯繫著的一群人選擇以「裸奔」馬拉松的方式,為電影院即將結束的生命哀悼。他們衝破懸掛在電影院中央,象徵著被解放的自由的長海報。舊電影院的記憶似乎跳脫原本實體的意義,而是以更抽象的方式延續生命,它將繼續屹立不搖地存在這群人心中,也為這齣劇劃下一個非常好的句點。好像是在鼓勵觀眾,我們應該要更加勇敢、更加真誠地面對那樣「赤裸」的自己,並努力地奔向我們所相信的「自由」國度。

《黑裸Harold》帶給我的驚喜是在於我見證了所有零碎的生命片段逐漸拼湊成一幅拼圖的過程。我會說,這是一齣「輕鬆卻深刻的即興劇」。一方面,探討如「自由」的人生大課題,另一方面卻以幽默詼諧的方式,讓觀眾學習如何「笑看人生」,重新對生活充滿活力與希望。身為人,我們的確在複雜的關係裡求「生存」,去追求我們想要的,像我們無感的事物說不。但我們又為了「妥協」而退而求其次了多少。或許,不是說在自由與不自由間直接了當地選擇,而是捫心自問:「我有足夠的勇氣去堅守我所相信的『自由』嗎?」

《黑裸Harold》

演出|勇氣即興劇場
時間|2016/11/26 15:00
地點|勇氣即興主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員們拋出了簡單而開放性高的問題,讓觀眾可以直覺喊出答案,不必擔心錯誤。員與觀眾「群體」的接觸,讓彼此能夠順暢地交流,成為戲劇組成的重要環節。(湯欣曄)
1月
20
2015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