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偽善的臺灣夢? 《我有一個夢》
10月
16
2017
我有一個夢(阿伯樂戲工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0次瀏覽
簡韋樵(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

若一個人的夢想被踐踏了二十年,要如何在淚水裡頭繼續微笑前行?

光看劇名,不禁聯想在一九六三年之際,二十五萬人的華盛頓民權遊行。年僅三十四歲的牧師,金恩博士,發表偉大的演說,「我有一個夢」,讓自由之聲迴響,爭取平等,打造人人嚮往的美國夢。因此,美國從敲出刺耳的不和諧音幻化為一首悠然動人的圓舞曲。然而經過五十多年,臺灣,在「友善」的面具下,卻存在嚴重排外與歧視。對於新住民們,「臺灣夢」似乎是存在他們內心的美好,有好的丈夫、好的工作、美滿的家庭在等著,但一步一步走近,眼前竟是一把無形的槍口,被無情地掃射。

在臺灣,難道只有掌權者、專業者才能說故事嗎?阿伯樂戲工場的許瑞芳老師此次與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利用博物館劇場形式,以東南亞移民、移工作為主題演出,將「新臺客」的心路歷程以社區劇場並透過工作坊的方法,共同完成故事。序場由五位新住民演員站在一排,拖著行李,裝著彌足珍貴的貞心來到臺灣。二十年了,到底我們有什麼資格把他們當作外人?「離鄉、流浪、追尋、歸屬」,似乎不離這五位母親的宿命,從流浪中被壓迫、遭受不平,還是努力追尋幸福,能夠將這些疼痛包紮,並依然帶著笑顏懷抱臺灣,舞台上的淚水也許就是過往傷痕的證據。

女性的悲慟,莫過於孩兒。讓這些母親在台上泣不成聲的娓娓道出,就是自己兒女遭到欺負、看不起與取笑。在2010一篇新聞裡【1】,講述一名國中教師帶頭歧視,謾罵學生野蠻人,並叫他滾回印尼。而這名受害者的印尼媽媽願意勇敢站出來指控老師,卻有更多人卻選擇噤聲和隱忍。劇中的母親選擇不抱著仇恨、不教導孩子報仇,反而用慈暉的容顏看著,用美麗的聲音安慰著孩子,一首印尼歌謠「KASIH IBU 媽媽的愛」唱出無怨無悔,但堅強的背後是無人知道的椎心,令人不捨。揭開表演者的傷疤,是否造成她們二度傷害?

在菲律賓資深社區劇場工作者Maeichu G. Belarmino的文章提出,曾經參與過菲律賓劇場協會(PETA)的學員說過,「對我們而言,劇場是一個療癒過程,讓我們得以面對自己憤怒與挫折。」【2】劇場為這些被壓迫者釋放情緒,透過發聲與訴求,正視問題所在,提倡並爭取應有的平等,不要有更多悲劇再次發生。說出來,需要勇氣,但我想自己故事被聆聽、被理解時,是和過去被傷害束縛的自己道別的濫觴。只是,些許觀眾知道了,然後呢?能推動社會改革嗎?

擲地無聲,是利用社區劇場訴求後大部分的結果。為何我們不用示威遊行的方式,如上述提及的華盛頓大遊行,不是更快讓上位者知曉問題所在嗎?透過創作傳達的可能性到底在哪?我無法明確給出答案,在這人人講求迅速時代,信息一晃而過,劇場更是給予放慢思考的平台,是在灰色地帶討論的空間,反而更深刻。

一位法國的街頭藝術家,JR,在2007年當時以巴戰爭氣氛肅立時,推動違法畫展計畫:「Face 2 Face」【3】。找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相同職業的兩人,並拍下他們相同的鬼臉,在雙方同意下展至兩國的街道上,甚至是以色列的軍營。街上的居民幾乎無法辨別誰是本國人,誰又是敵國人,知道了,也是莞爾一笑,沒有任何的恨意。誰是誰,有必要分那麼清楚嗎?

站這片土地上的,是各式各樣的民族與族群,當社會在關注女性、原住民、同志等議題時,「新」朋友的正義與權利,也是我們該共同爭取的,他們愛台灣的心,不比我們少。消弭歧視與標籤,我們都該被平等的對待。

註釋

1、唐宜楨、陳心怡、劉邦立,〈淺論女性新移民社會關懷——以人權為主軸〉,《社區發展季刊》30(2010):145。

2、賴淑雅,《區區一齣戲:社區劇場理念與實務手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67。

3、“JR - Artist”:http://www.jr-art.net/projects/face-2-face

《我有一個夢》

演出|阿伯樂戲工場
時間|2017/10/10 13:30
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