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的真實與幻想《四情旅店》
9月
19
2016
四情旅店(唐健哲 攝,創作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70次瀏覽
莊淑婉(自由工作者)

以開戲前提醒觀眾的警示語作為開始,王子川聲音演出,搭配〈客房服務〉演員曾歆雁做出空服員於起飛前的安全指示,意味著接下來的一切將如一場旅程。燈光瞬轉,〈三生三世〉、〈廢土旅店〉、〈蜜月〉、〈客房服務〉四組演員在場上僅以肢體交錯流動,時而預告各自故事時而相互配合轉換,最後燈光一暗,演員聚攏群舞,一輛單車雙載進場,後座演員拿著手電筒,隨著單車繞場環照整個劇場,「旅店是漂泊者每一夜的歸依⋯⋯」,命題一出,序曲成功激發人對於旅行的隆重感與期待感,並投射在此戲中。

兩岸三地四段敘述:香港陳恆輝的〈三生三世〉關於母親與自由,是真假幻化、迷幻詩意;上海王子川的〈廢土旅店〉為外星合成生物來刺殺祖先,是科幻奇異、幻想寓言;台北楊景翔的〈蜜月〉為相愛十年的愛侶在蜜月時因爆炸案而形成人生遺憾,是真實深刻、刻骨銘心;台北李銘宸的〈客房服務〉以房務人員的生活為底本,是即興寫實、真實口述。其中以〈三生三世〉與〈蜜月〉為不分段演出,各置於上半場與下半場;〈廢土旅店〉與〈客房服務〉則打散為多個段落,交叉呈現。特別的是,〈三生三世〉本身為「少年蝴蝶夢」、「少女搖籃曲」、「疤痕」三個不同故事組成,一個段落三個故事,意外呼應《四情旅店》的架構。

序曲中即可見此劇的幾項特點:肢體運用、虛實錯綜。

〈三生三世〉的「少年蝴蝶夢」裡少年、少女與婦人三者白面如夢境、身段似戲曲,不停晃動的手掌是蝴蝶的幻化,三角平衡地表現少年的心思拉扯,陳瑞如飾演的婦人更似夢魘鬼魅,終結少年的蝴蝶夢。〈蜜月〉以舞者田懿葳飾演女人,搭配蔡佾玲的聲音演出,屏棄純言語對話,以男人的單方觀點獨白一段愛的遺憾,女人則以肢體反應心緒,一言語一肢體的情感互動,縮減言語帶來的限制,擴大觀眾的想像空間。此手法讓人想起2014年創作社《孽子》中的龍鳳戀,以龍子單方面的獨白表達心中糾結與兩人愛情的曲折,阿鳳以綢吊與肢體回應兩人之間的關係。〈客房服務〉的曾歆雁一人分飾服務生與房客,房客依服務生指示爬行神秘通道,隱密電梯、狹隘通道、直落階梯皆因演員生動模擬在觀眾想像中一一構築。

〈三生三世〉有尋找蝴蝶母親的少年、墜落消費世界的聖母、被女兒以血獻愛的作家母親,情境諷喻懸疑;〈廢土旅店〉以外星合成生物講述生存議題,「我們都在尋求安身立命之處」,題材新奇,兩者偏向虛幻手法。〈蜜月〉與〈客房服務〉相對現實,〈蜜月〉為一對愛侶在旅行中發生遺憾進而探討愛的關係,〈客房服務〉甚至演員口述自身經驗,在旅館打工、對吉他的認知,如紀錄片般的自我展示,對觀眾說話。兩者平衡了〈三生三世〉與〈廢土旅店〉兩部作品的虛幻,也不禁思考近乎現實的演出,呈現演員本身而非角色本身的表現方式在劇場裡的意義為何?演員與角色、真實與寫實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綜觀來看,〈三生三世〉與〈廢土旅店〉是結構相對緊實、題材引人入勝的作品,反觀〈蜜月〉與〈客房服務〉顯得力道不足。〈客房服務〉淪為三個作品之間的接合,雖緩衝段落之間的情緒落差,可惜也失去完整面貌。以旅店為命題更能不必刻意融合與遷就,每間房每組客人本就有各自的故事,每個故事的切換就如鏡頭的轉換。《四情旅店》像是四位編導的旅店幻想曲,有自己想說的故事與說故事的方法,面對同一個命題,即使產生不一樣的故事,也必定有某些相似的成分與靈魂,如此四者早已發生關係,無需再去創造關係。

相互挑戰的跨界、跨風格合作值得一再嘗試,探索新的可能,拋出討論的空間,無論成果正負皆值得嘗試,因為「我們都在旅途中」。

《四情旅店》

演出|創作社(楊景翔、陳恆輝、王子川、李銘宸)
時間|2016/08/27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節目整整有八個故事在進行,在別的劇碼干擾之下即使有線索也顯得難以捕捉,導致《四情旅店》的故事結構蕩然無存,觀眾必須要用盡心力才有辦法連貫前因後果。( 范博淳)
9月
09
2016
透過四位導演的劇場合作,不同的政治時間在舞台上形成了對於災難想像彼此競逐、分配的感官結構,每位觀眾看到的不僅僅是四齣戲而是三種戲劇哲學的對話,在華語世界的所產生的政治反應。(印卡)
9月
09
2016
與其說是作品之中有相連接的空間,我認為《四情旅店》正如那沒有標點符號的文案,不是逗號(明確的分隔)、也不是頓號(同義、並置、接續、積累),而是製造不同作品間的空格。(劉純良)
9月
05
2016
四段演出各自毫無關聯,彼此穿插,輪番上場時,反讓觀眾像是闖入了數個平行時空的神祕交會點。實際上,又因著現實時間的推移,延伸了台上散落的時空布局,讓幾段小品有了更宏大的格局。(白斐嵐)
9月
01
2016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