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蔓不枝,善靈再生《女誡扇》
6月
11
2013
女誡扇(南島十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6次瀏覽
張輯米(劇場工作者)

《女誡扇》是王瑋廉繼2010年在烏山頭水庫前演出的《烏山頭之愛》再次挑戰環境的劇場作品。延續前作,依然是環繞在土地與人。這次在台南的安平樹屋演出,難度絕對不亞於烏山頭水庫。在這個空間裡面,一切的一切都有別於傳統黑箱劇場。味道、空氣、光線以及聲音都是具有生命的,無法被操控成為人們想要的環境,而是順著環境長出人味。

安平樹屋原本是清朝一間英商德記洋行的倉庫,後來沒落被臺鹽接手之後,任其荒廢,整棟倉庫竟然被榕樹穿越,每座牆都像是有血脈地緊緊守護著,一條條枝蔓也垂下如髮絲。抬頭看,月光透過綠色的榕葉,滲出一點點幽然的青。如此,成為了一座現代奇景。看著臺南安平樹屋,似乎能夠看見現今尚未建設,卻是數百千年後的台北六本木。

劇情是講述西元1920年的一個日本記者佐藤晴夫,與臺灣好友沈世民一同出遊安平廢港,而偶然進入了一間廢大宅,卻聽見女人的聲音,兩人告訴了路邊阿婆,阿婆卻說那聲音是「惡靈的聲音」,因而道出200年前臺中葫蘆屯的孿生兄弟沈豪、沈傑,因為勾結地方政府,侵占他人田產致富,將一名老寡婦活活地犁死混土埋。沈傑甚至害死親生哥哥沈豪,兩名知悉內情的長工都逃離沈家。沈傑的子孫遷至臺南安平從商後,卻因一場颱風使得沈家一夕敗亡,留下瘋女沈曼活活餓死在大宅床上。

佐藤不信亡靈說,因而要與沈世民重新調查廢大宅。卻在二樓的床上發現了一把題上「不蔓不枝」的女用摺扇,數日後就傳出一名男子白英歌在廢大宅上吊。佐藤繼續調查才知道,原來白英歌是黃家丫鬟黃李醜的男友,而白英歌也是200年前沈家逃命長工之一的子孫。黃家老爺因為利益關係將黃李醜賣給日本人,因此將白英歌勒死,偽裝成上吊,甚至最後還要黃李醜吃下一盤鴉片當作自殺死去。

演出將空間一分為二,一為廢大宅外,一為廢大宅內。觀眾經過鐵製的走道進入第一個空間,其入場的風景儼然已為這亡靈訴說許多。而第一個空間卻有相當多的空間變化,時而港口,時而街道,時而暗室,讓觀眾會很想觀看廢大宅內到底有何秘密。在前半小時的古代劇情之後,讓觀眾真正進入第二個空間,廢大宅。

有別於第一個空間的潮濕悶熱,第二個空間非常涼爽,涼到像是陰風。觀眾可以從縷空的屋頂看到另一個空間,就像是廢大宅的二樓一樣。因此,在下半段的戲當中,佐藤、沈世民在一樓,幽會的黃李醜、白英歌在二樓。觀眾同時觀看到雙方的行動,其緊張感與張力非常強烈,連觀眾的呼吸好像都會攪局。而廢大宅的屋頂也早已被榕樹佈滿,只能隱約看見藉著「樹葉色片」透入的光線,莫怪乎鬼片都是用綠光造成的陰森感覺。

因為南島十八劇團大部分都是女性演員的緣故,大部分的演員幾乎一人分飾多角,甚至還有女扮男裝,以及男扮女裝的出現。但是並不影響觀看感受,甚至相當精彩。

而劇中有一幕幾乎全程閩南語發音,其餘的則為國語(北京話)。在當時的日據時代背景來看,日語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國語,畢竟普通話也不是當時臺灣的原生語言,當年也都是經過殖民,經過教育的。只是《女誡扇》在語言上雖使用了閩南語、國語做出了時代區隔,卻無更細緻地區分,以致時而日語、時而國語,而間接造成筆者進入時代情境的疏離感。

另外,在廢大宅外的觀眾席設置實在很不友善,筆者坐在第三排,卻因地勢的關係,高度比第二排還低。在前半場有許多地方根本看不到。這是筆者覺得影響觀看品質很大的地方,連看都看不到的戲,該如何是好?

而就劇本上來看,雖然有些地方的轉折稍嫌生硬,例如佐藤要進黃宅找大小姐時,下一幕卻硬是轉至黃老爺與黃李醜的談話。筆者帶著前一幕的疑問,硬是開啟新的一幕。但是,大致來說是瑕不掩瑜,以往鮮少撰寫通俗劇本的編劇林文尹,這次的《女誡扇》卻與王瑋廉合作的相當完美。

由於演出前一場大雨,地面一片泥濘,甚至燈光控臺完全失靈,延遲了許久,導演王瑋廉走出來告訴觀眾,今天燈控臺無法運作,燈光也將無法完整呈現。筆者還看到燈光人員用錫箔紙,把地燈緩緩蓋下又再拉上以調節光線明暗。整個劇組沒有因此而取消演出,反而用最精簡的設備做出了據說截然不同的燈光,導演說這就是他夢想中真正的劇場。如同本文一開始提到的,今天這部戲不但無法控制,而且完完全全順著環境長出了人味。

然而,「不蔓不枝」在安平樹屋這個空間說出來,真是相當耐人尋味。在一個既蔓且枝的樹屋底下,深藏著一個不蔓不枝的故事。而筆者想像著,這《女誡扇》的「女」即是柔弱、即是大地,如同戲中時而出現的白衣女孩,她承接著人們的張狂。張狂終究老去,屋瓦終究破敗。這蔓枝或許曾經被剪斷,但是根卻不會消失,終有一天還是會生出新的生命。

如同劇中死去的人都不是壞人,反而是最底層的良民、眷侶。或許當活著就是地獄時,對於惡者最大的懲罰正是活著。而這也才是這個世界的真貌,那些英雄、正義從來就不存在,真正的幸福是死,真正的天堂是死,只有死才能孕育出真正的生。若說劇中的好人都死了,不妨說他們都上天堂了吧....

《女誡扇》

演出|南島十八劇團
時間|2013/05/19  19:30
地點|台南市安平樹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部自死亡始,將許多人的死亡收摺於一則離奇故事裡的作品,導演時常運用二樓棧道、牆後的空間調度各種暴力場景,此舉強化觀眾「窺視」的心理是其一,另一個更重要的解讀是,那些暴力場景猶如深埋於表相的內裡。(薛西)
5月
30
2013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