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開內心的想像之門《Knock! Knock! 誰來敲門》
4月
25
2017
Knock! Knock! 誰來敲門(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6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台南321巷藝術聚落是老舊的日式宿舍化身的表演空間,老建築和蒼蒼老樹共同呼應著今天要演出的經典老童話。老,不一定腐朽;相反的,如何從老之中探索出新趣,這是兒童劇經常要面對的問題。

要進入《Knock! Knock! 誰來敲門》這齣戲演出的後院入口,所有觀眾要先通一道竹筒裝置的門,這是遊戲式的參與,也是身心五感體驗的前奏。聽那竹筒如雨刷啦刷啦、咚隆咚隆的清脆撞擊聲,是誰來敲門﹖――觀眾不自覺的已經成為敲門者了。

不過與其說觀眾敲了這扇竹筒門,還不如說敲開了內心的想像之門。意識完全自由開敞,想像才有放肆奔馳的可能。接下來我們就要被引導至《愛麗絲夢遊仙境》和《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這兩個童話中,但《Knock! Knock! 誰來敲門》可不是單純想要將這兩本童話改編拼湊一起,它的企圖在於從這兩個文本裡汲取精華,採擷「洞」與「門」的意象,再和演出空間中的木門、鐵門、積木狀的佈景拱形彎洞、樹枝凹洞等連結,營造出妙趣橫生的情境,例如《愛麗絲夢遊仙境》原作開頭描述那一隻看著懷錶趕時間的兔子,吸引了愛麗絲跟著牠掉進了兔子洞,這齣戲演繹這段情節時,佈景恰好移動至一棵老樹前方,與環境結合得貼切,驚喜立現!而且這天午後天氣如夏炎熱,那種夏日炎炎正好眠的氛圍正是夢境啟動的源頭。

有趣的是《愛麗絲夢遊仙境》描述的奇幻夢境,舞台上要如何呈現原作中的諸多豐美的奇幻異想呢﹖比方說愛麗絲喝了神奇水可變大變小,董淑貞飾演的愛麗絲,運用她訓練有素的舞者身體,先透過身體的抖動表現肌肉骨骼變幻的鬆弛剎那,再輔以一些道具,例如拉出一條白長布,身體往後退至白布頂端,愛麗絲再站上一塊佈景,剛才飾演兔子的演員張家禎,馬上跑至白布尾端,躲進布裡只露出腳,視覺上馬上呈現出愛麗絲變成大巨人的樣子,煞是有趣的設計。不過張家禎穿的褲子與鞋子顏色,和董淑貞的服裝不吻合,小破綻若能避免,勢必更協調完善。

觀眾才投入劇場的幻覺與夢境不久,又會不斷經歷瞬間被抽離而出回返現實的奇妙效果――張家禎每回經過木造舞台前方的石磚區塊,總會在同一處絆腳而差點滑跤,而且他蹲下身去敲擊那塊石磚,竟也會有敲擊聲回應,這裡彷彿暗藏著另一個「門」,帶我們出入想像與現實。所以只要他走至這裡,前面演出的故事就倏忽隱閉,暗喻準備開啟通往下一段故事之旅。

《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原作中的四兄弟姐妹簡化成兩人:亞當之子和夏娃的女兒,一樣由張家禎和董淑貞力撐全場。當他們兩人一起走入老房子,日式的木製拉門替代了西式衣櫥的門,門開啟之後,庭院立即變成被冰雪覆蓋的納尼亞王國了。一串串保麗龍象徵下雪,前一場戲的白布變成雪地,道具的增添或功能轉換,其實都是很簡單的物件造就,卻實實在在證明創意來自想像。張家禎再適時將自己裹進白布裡轉變成白女巫,董淑貞則變成勇猛的獅子亞斯藍,不拘於性別原型的操演,倒也展現出對多元性別平等的友善與和諧。

換言之,所有僵化的意識一旦被打破了,不也像納尼亞王國的魔咒解除,重現生機春意。看到這齣戲尾聲,兩位演員走出庭院,把紅色鐵門關上,神秘的敲門聲又響起,那當下我想起了易卜生《玩偶之家》最撼動人心的結尾,娜拉開了門離家,戲落幕後引發了革命般澎湃的女性意識覺醒討論;《Knock! Knock! 誰來敲門》未必有如此強大的某種革命意圖,然而影響.新劇場成立以來一直讓人讚許的,正是她們也在打破兒童劇的舊思維,實驗新形式,應該恭喜她們又敲下一塊磚,持續築出南台灣最獨特的兒童劇風景。

《Knock! Knock! 誰來敲門》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7/04/16 15:00
地點|台南321巷藝術聚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跳接式的結構也是多數小孩們敘事的模式。對兒童觀眾來說,這些情境更像是隨時有驚喜的拼圖遊戲。就像當愛麗絲因喝水而變小,或是愛麗絲吃了餅後變得巨大時,兒童成了真正與演員對話的媒介,成人觀眾則是像較需要被輔導的對象。(戴君安)
4月
22
2017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