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經典重現舞台《三人行不行》
3月
30
2018
三人行不行(亮棠文創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611次瀏覽
陳諭嬌(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研究所)

李國修紀念作品《三人行不行》是一部都市荒謬爆笑劇,全場只有三個演員,但一人分飾多角,沒有多餘的道具作為舞台裝飾。演員必須要想盡辦法用演技和聲音,加強每個角色區別性,避免觀眾混淆。是一齣非常考驗演員功力的戲劇。

劇情由許多篇小段子組成。看似沒有相關聯的劇情,卻一步步地將觀眾的情緒,帶入了喜劇的最高境界。一開始演員在場景上表演騎車,以按喇叭與變換車位順序,演出了日常中可能出現在馬路上的場景,讓觀眾們彷彿看到似曾相識的自己,捧腹大笑;在平時運動的道路上,一名男子發現了一個可疑的包包,為求安全,遂向警察報案。可是無法交待清楚正確位置,只好請一位路過女子幫忙,因女子剛拔完牙,無法開口說話,只能比手畫腳,以誇張肢體語言的溝通模式,取代語言、產生許多爆笑場景。其次是辦公室戀情,舞台上只有燈光與套在演員頸上的圈圈。導演在此時,以演員頸上圈圈做為一個符碼,暗喻此為角色裡的內心話,演員必須套上圈圈,配合劇情呈現截然不同的情緒。當燈光一下,演員將圈圈放在臉前,所有之前對老闆的順從、暗戀同事的矜持,全部變換成內心的另一種OS,誇大反差的效果,令人莞爾。比起誇張的肢體動作,聲音的轉換更是考驗演員對角色的了解通透性。再其次為廣播劇裡,演員三人坐在椅子上,捨棄了所有肢體動作,僅由聲音與簡單樂器來呈現廣播劇裡的劇情,運用了聲音變化,卻笑果十足。有字正腔圓的北京腔,也有鄉土化的台灣國語,更有純正的台語,配合每位演員因劇情進展速度,而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強度,用以製造了多重人聲在舞台上的展現。精彩的是,每位演員的角色沒有模糊不清的地帶,個性相當鮮明,觀眾也不會為之錯亂。在沒有任何的道具輔助之下,足以表現了演員實實在在的功力。

所有的戲劇鋪陳,都是為了引導觀眾情緒進入最後的高潮。在前面小段子所鋪陳出來的梗,在〈目擊者〉這段子中,集了大成。演員不僅要迅速更換配件,轉換聲音表情與走位,還要加入許多表演元素。一人分飾多角的完成了這齣對演員來說,實在是高難度的演技發揮與完美劇情呈現。

舞台劇之所以有趣以及吸引人的地方,在於演員們之間的配合度與默契,甚至突然靈光乍現、天外飛來一筆台詞,造就了更貼切當下情景的笑料,將觀眾的情緒推波助瀾的更上一層樓。當飾演菜鳥警察的演員(他是當中最忙碌的一位,既演菜鳥警察,又要演死者與酒醉者,一直不停地轉換位置,跑得十分喘),對著資深警察演員說:「學長,您辛苦了!」資深警察演員脫稿回了一句:「沒有啦,您比較辛苦!」全場瞬間笑翻。

本劇並沒有帶著深層的人文情愫,或是警語傳遞故事觀念,而是以平淡無奇的生活小場景,一連串起了不同劇情,編劇的高明編排手法以及劇情的流暢性,層層帶領著觀眾的情緒,除了捧腹大笑更是拍案叫絕。這部加演紀念版,重現了李國修老師當年的代表作。

《三人行不行》

演出|亮棠文創
時間|2018/3/11 16:0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值得一提的是,三位演員把每個角色的性格特質表現的都非常鮮明,除了不停地變換身上的服裝、配件、聲音語調與場景走位的轉換,對演員來說是個艱難的任務。(馬沁心)
10月
03
2018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