糅陽剛與柔軟於一的全女版詮釋《伊底帕斯》
5月
28
2014
伊底帕斯(臺北海鷗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2次瀏覽
陳榮鈞(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研究生)

臺北海鷗劇場帶來的全女版《伊底帕斯》,改編自《伊底帕斯王》,於2013年首演,《伊底帕斯》全劇只用四位女演員,所有演員都至少扮演了兩個以上的角色,包辦劇中所有角色及歌隊。當觀眾入場坐下後,演出時間一到,並不是如觀眾熟悉的介紹本劇即將開始,而是四位演員依序進場,像歌隊輪唱的方式,重複著一句句的台詞,台詞內容作為開場的序,也貫穿了全劇要旨,才由導演進場宣告本劇的開始。

舞台的設計非常簡潔有力,四條繩子,數張椅子和一塊投影用的板子,將牯嶺街小劇場的空間運用得宜。故事的開始是從王后生產的獨白,轉而切入到發生瘟疫的底比斯城邦,百姓拿著大聲公喊著:「出來面對!」,要求伊底帕斯王解決瘟疫災難,這個作法雖遠離了當時的時代,卻更貼近了你我的生活型態,讓這古老的文本在演出一開始,就瞬間拉近了時空的距離。之後,伊底帕斯王為解決瘟疫而請求神諭,才知道這瘟疫來自一個不潔之人,經過重重追查,最後才得知原來這一切的命運都逃不過神的捉弄,最終自己就是那個不潔的人,伊底帕斯王就是個弒父娶母的不潔之人,是妻子也是母親的王后上吊自殺,伊底帕斯王自毀雙眼,自我放逐。

臺北海鷗全女版《伊底帕斯》的四位女演員,能量飽滿,情感充沛,在原來文本當中,所有角色幾乎都為男性,將其轉換成女性飾演男性角色後,不但四位演員情緒、技巧、節奏相當優秀突出,除了以高亢的能量將男性陽剛的衝突表現之外,其女性的特質不但顯現了角色內心中的柔軟,更增添了面對命運的韌度。在隨著事件逐漸的揭發,故事情節也越來越緊繃,情緒越來越高漲的情況下,導演聰慧巧妙的透過演員曹瑜,以輕鬆幽默的方式,不但潤滑掉緊繃的情緒,也藉由她擔任的歌隊與群眾的方式轉換填補各個轉場,另外,適時的使用投影文字,使演出節奏留白,讓觀眾得以紓緩情緒,也可見導演對於戲劇節奏調度之一斑。

這個作品除了談到命運的捉弄,在改編之後,更加強了對王后尤卡絲坦內心的刻畫,不為權不為利,更單純的從母性人性角度出發,來探討「愛」。縱使命運捉弄,尤卡絲坦始終愛著她這輩子最愛的丈夫與孩子,這一種無私卻又自私的愛,則是穿越古今,打破語言,確確實實的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臺北海鷗團長身兼編導宋厚寬,用新的劇場語言,述說著古老的故事,四位演員更以真摯誠懇的感情詮釋這則人倫悲劇,在編導演三位一體真誠的結合下,演出票房自然不在話下,後來更是應觀眾期盼加開演出場次,也全部完售。然而這個作品是臺北海鷗的第二個作品,若未來持續有如此走勢,該團隊將會是劇場界一股不容小覷的活水新勢力。

《伊底帕斯》

演出|臺北海鷗劇場
時間|2014/05/24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整體觀戲經驗來看,演員對角色內心的投入與情緒的收放,在真相揭曉的關鍵時刻,主要角色的情感流露,皆能掌握希臘悲劇的核心,也即是透過哀憐與恐懼,達到洗滌觀眾的效果。投影幕上的文字選取,讓筆者重新感受古典精神的提煉與現代世界的對話。(蔡明璇)
6月
03
201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