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逆轉勝《你傷不起的腐女》
6月
27
2012
你傷不起的腐女(劉人豪 攝,人力飛行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89次瀏覽
林乃文

腐女一詞來自日本,原指對男男愛情系作品情有獨鍾的女性,在本劇「轉義」為「在家腐爛的剩女」,此竟立即成為維基百科上查得到的誤用例證,網路訊息之快真令人瞠目。

從療養院回家的女主角,沒工作、沒約會,眼看就要變成從社會結構脫落的超級大剩女,但憨人有憨福,她有了約會對象,也有工作面試機會。全劇就在女主角穿上粉紅色套裝進入職場後變得鮮活生動起來。每一個「正常人」性格都有其「古怪」之處,只是在「社會性」的自我監視與他視之下早已壓抑於無形,但從療養院出來的女主角因「領有牌照」,反倒可以旁若無人地異於常人。而看似正常的上司竟也有「完美強迫症」、「控制型虐待狂」。男女主角的各自「異常」,使乍看宛若寫實的辦公室情境,產生一種錯位的快感、意義滑落的嶄新,本應該是悲慘無望的剩女人生,竟變得趣味橫生。說起來以本劇流暢的故事線,應正名為「剩女逆轉勝」之類的。

陳家逵飾演的男主角和男配角,角色落差之大相當成功,透過電視畫面造成特寫效果,也讓人覺得女主角雖宣稱從不上網,但何嘗不跟我們一樣,時常對著「螢幕」,與MSN、FB、推特、PLURK……裡面的某一組登入帳號互動,虛擬身分與真實身分並置,是資訊時代的生活常態。如此虛虛實實,一起上自助洗衣店的錄影畫面,變得比「抓姦在床」還精心動魄,也就合理起來。

怪異的外殼之下,人內在感情反而有一份單純的純淨。女主角把心理傷害轉化為外在傷害的行為,變得令人憐愛。她對SM的馴順和享受,反轉了施虐與受虐的意義。隱密怪異的傳情方式,似乎只要戀愛雙方認同,也就成了極致浪漫。情調輕快的喜劇,輕輕顛覆了觀眾對「戀愛」、「關懷」、「壓迫」、「施虐」、「受虐」的一般定義。

故事情節原來都是電影《怪咖情緣》(Secretary)裡的梗。就像奧斯卡金像獎,原創劇本和改編劇本分開評審,電視劇改編和劇場原作似乎也應該有不同評論角度。於是看完節目單後,突然地,這齣戲的觀看點好像變成:對適合改編成舞台劇的電影是否判斷精準,以及改編手法如何等技術性問題了。好冏。

調度手法是成熟的:以一張桌子加上攝影鏡頭和移動百葉窗,完成全劇的場面調度。一人飾兩角的設計也是原創部分。女主角的精神症詮釋則和電影神似。劇情相似度高達七成以上。但願這篇文章出來後,劇組不會被好萊塢索取版權費。

《你傷不起的腐女》

演出|人力飛行劇團
時間|2012/06/23 14: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最大的遺憾莫過於觀眾們都很清楚這是一齣戲,因為我們從「自以為是正常人的角度來觀賞非正常人的生活」,形成了彼/此間的隔閡,也因此很難激盪心靈感觸,我們無須藉此省視自己的人生,也難激發共鳴,這使得我們在觀看《你傷不起的腐女》時,總有著置身事外看熱鬧的距離。(黃佳文)
7月
15
2012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